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

作者:韩喜平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14 阅读量:0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钩深致远、掷地有声,深刻揭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雄心壮志。回望历史,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文化浸润于大国的筋骨血脉,印刻着漫漫征途的坚实步履,凝聚起本民族的独特精神追求。伫立新时代新征程,从思想解放的高度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有助于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接续推进,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思想解放的磅礴气度

人类追求解放的伟大事业首先是思想的解放进步。思想解放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变革的先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第二个结合”开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既是一以贯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持续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的价值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指导着中国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探究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理论要求与实践进路,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古今之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议题。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的洗礼,具备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数百年的奋斗与抗争,肩负了独特的历史命运;新中国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基本国情。这不仅要求中国必须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传统的种子在历史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在新时代成长为现代文明园地里的参天大树。开辟未来要立足“本来”,实现创新必须善于继承。“第二个结合”的真理力量在于,本着科学的态度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多重特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文化底蕴与独特优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拥抱现代化,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西之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话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集中到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必然会带来许多不同的声音。舆论场域内,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解构论调甚嚣尘上。我们强调“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高度自信,无疑是对各种歪曲解读的有力回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要从新时代新征程去端详中华文明,从中国文明坐标系去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在良性互动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与生命力。二者内在融通、高度契合,熔铸于安邦定国的治理之道中,凝结于团结奋进的时代征程中,荟萃于和谐共生的文明对话里。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二个结合”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只有回到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当中寻根溯源,才能真正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彼此契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内涵、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都是高度契合的。历史长河塑造出中华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历史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独特品格,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广阔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历史的洗礼,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第二个结合”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光大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互相成就是“第二个结合”的结果。“第二个结合”的目的在于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回顾百年历史,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被中华文明赋予了民族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价值遵循。正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辟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给予了中华文明现代性意义。马克思主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文化活力再现。百年实践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磅礴的真理力量,回归世界舞台的中华文明更是实现了现代意义上文明话语权的重构。

“第二个结合”筑牢道路的根基。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的问题产生于中国的土壤,中国的问题必须交给中国人自己解答。近代中国曾经选择了很多条道路,但实践表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契合中国人民的追求,契合中国社会实际,才能承担起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和“魂”,只有做好“两个结合”,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蓬勃发展。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迈向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期盼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紧密凝结在一起。昔日笔墨纸砚、木牍竹简描绘的愿景,如今变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二个结合”打开创新的空间。创新引领发展,创新赢得未来。“第二个结合”不仅在于思想本身的解放,还在于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来思路方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创新与建设,相继提出“文化自信”“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等重要概念,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与联动,推进了二者在新时代的创新升华,并深深嵌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当中,转换为强大的民族品格与精神力量。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当代世界,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与当代实践,进一步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粹,以中国话语叙述中国故事,从中国故事中提取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造就独特的中国话语体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致力文化创新,彰显文化自信,在广阔无垠的创新空间中彰显时代精神、升腾中国气象。

“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一种文化要引领潮流、经久不衰、凝聚人心,必须具备坚实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从挖掘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性内容,到开展保护文物古籍等文化实物载体工作;从大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现代化传播,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深入,文化主体性塑造了文化创新发展的“本体”,赋予了人们文化使命的坚定与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最新成果,不仅承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格,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形,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主。这一最新成果,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定型,让古老的智慧浇灌出绚丽的现代治国理政方略、夺目的人类社会发展新篇章。

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让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发扬光大是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文明使命。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好“第二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研究好“是什么”的理论指南。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挥能量,不仅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上做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精华养分,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的光辉典范。推动全党全社会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意义,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构建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工程。

阐释好“为什么”的价值意涵。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必然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不同于西方文化在零和博弈中谋求独立发展,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包容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为当代中国塑造的崇高道德理想。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明确“推陈出新”的重要性。要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将文化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从理论发展、文化传承、文明创造三个层面,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贯彻好“怎么办”的工作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即能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更说明,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借鉴不照抄,按照实践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按照时代特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立意支柱;按照结合要求,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刚毅追求、美好愿景,使其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思想之光。

聚焦好“教育谁”的基本命题。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不仅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提升吸引力感染力的必然要求。作为青年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深入学习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引领青年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让情感走实走深走心,引导青年形成理性共识,达成情感共鸣,更好将“第二个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滋养青年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源泉。

饱蘸中华文化浓墨,书写团结奋斗华章。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中华文明品格与底蕴的现代化,是给予中华文明以“现代模式”的现代化。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互融通,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正在照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新时代推动中华文明展翅腾飞、声震寰宇。

(作者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