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作者:田鹏颖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08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并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决究竟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基本主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其基本主题主要是回答“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对这一重大基本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把人们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基本主题主要是回答“究竟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把人们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中解放出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通约”“不可对话”的两极对立思维中解放出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看,“第二个结合”对于“第一个结合”具有逻辑的先在性,因而更加重要、更加根本。

文化作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其功能独特,既植根于民族血液,又深嵌于民族发展,是推动国家繁荣、民族兴盛、文明进步的动力之源。中华民族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创造创新、丰富发展了富有独特价值和永恒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实践智慧,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根脉和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第二个结合”之所以可能和实现,前提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这一结合的结果,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二者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击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精神园地,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满足实践需要、鼓励向上向善,展现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路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第二个结合”。

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必须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这就告诉我们,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第二个结合”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而不是历史的终结,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开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一百余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使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日益生机勃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吐故纳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人类文明新的十字路口,回答“世界现代化之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世界担当

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曲折起伏。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遭遇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等一系列发展难题。特别是“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第二个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党成功创造了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倡议者和践行者,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为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迷思提供了中国典范,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