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以文化人提供科学指引

作者:唐平秋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12 阅读量:0

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以文化人是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高校进一步做好以文化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以文化人工作落地见效。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学习、研究、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地,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加强学习领会,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要立足真学,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要做到真懂,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要义,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达到真信,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立场、统一行动,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加自觉地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加强教育实践,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落细。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知信行统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结合起来,锚定铸魂育人目标,推动教育发展改革实践,自觉承担起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结合起来,助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联系起来,转化为高校育人的生动实践,真正做到学思想、见行动。

加强宣传阐释,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思用贯通。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重要功能。要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主动回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热点问题,积极提供学理支撑,充分展示真理伟力。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通俗化和大众化宣传,让伟大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保障与精神力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以文化人全过程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应把握自身特色优势,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教育教学、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全过程,让以文化人与立德树人同向而行。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践行以文化人最有效的形式。要用好用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课堂,形成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文化教学体系,将伟大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厚植于学生思想意识中。用好第二课堂这一重要载体,通过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

贯穿思政工作全过程。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思政工作全过程,是新的历史起点下增强高等教育文化生命力的应有之义。要以“大思政”建设为牵引,调动学校、区域、社会文化资源,利用历史人文思想、时代特色精神及榜样带动作用,构建以文化人新格局新体系。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指引,围绕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道德情操素养、优秀文化品质等方面,以文化育人为重点,通过文化引领培育和打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带动强化“三全育人”,为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贯穿队伍建设全过程。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以文化人的骨干力量。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完善考核奖励、加强培训等方式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与文化魅力,从而提高教师以文化人水平。教师要做新时代“大先生”,带头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

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以文化人质量整体提升

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以文化人的好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诸多深厚思想与价值追求,是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资源。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从中华文明史、近代中国的苦难辉煌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中去体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等,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载体,通过志愿服务、社区讲座、电影展播等形式,让学生多渠道接受中华文化熏陶,不断增强其文化自觉。

在打造校园文化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楼宇、道路、湖泊等景观的命名中,推动文化景观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设立人物塑像、纪念性雕塑、寓意雕塑等校园主题雕塑,在装饰、丰富和美化学校环境空间的同时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等场所开展文化教育,做到润育无声。发挥学生打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性,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管齐下。

在强化网络文化建设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育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文化传承、思想教育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通过融媒体建设网络文化高地,有效整合高校门户网站、二级网站、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教育宣传等方面的作用,打造一批有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网络文化作品。利用“网上”带动“网下”,结合高校思政工作实际,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电影文化节等活动,开展网络文化育人优秀作品征集、宣传、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质量文化是持续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最持久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高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高度契合的关键点。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全方位的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体系,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入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质量文化成果,凝练具有高校特色的办学理念、质量目标,塑造学生质量品格,引导其将质量为上、精益求精的质量价值观贯穿工作和学习中。树立当代中国特色质量文化形象,在对外合作、交流中彰显大学质量文化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站稳文化立场,提高传播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能力。

(作者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