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李钰 原欣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26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做到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守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守正”与“创新”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守正为本、创新为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

做到“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为创新立本、立根,是“不变”。只有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不偏离方向,才能真正实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反映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守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及有效传播,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文化根基。创新是守正的手段和路径,推动求新、求进,是“变”。只有在创新中守正,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会受到时空条件的影响,打上时代的烙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时代光彩,必须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寻求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与连接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使其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服务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时代使命。

做到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守正是扬弃传承、以古鉴今。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承继性,没有继承,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守正并不是简单僵化地沿袭过去,而是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初价值和本源意义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守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从中汲取推动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和辩证思维,提炼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精神标识与话语表达,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成果和智慧结晶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创新是砥砺发展、开辟新境。创新要有方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文化创新既不能厚今薄古,也不能以古非今,而是要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样态。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审思,使其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聚焦人民期盼、借助科技赋能,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时代价值与强大生命力,推动产出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魂、塑形、赋能。

做到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是坚守原则、坚持真理。守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真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在不偏离正确方向、把握我国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整理,科学阐发其内涵和特质,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并传承下去,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演进提供深层指引。创新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创新的特质是“说新话”“干新事”,在认识和实践中不断寻求突破。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勇于求变、求新、求进,敢于摸索、探索、求索,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载体和传播渠道,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相互成就,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磅礴的精神力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作者分别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