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但如何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却是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为它指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国谋富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早在党的八大毛泽东同志就在开幕词中宣布:“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经过“一化三改造”,完成了过渡阶段,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又为建成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断努力和探索。在总结建国初期成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性发展目标。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认为,我们所做的全部事情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在南方谈话中,他把这凝聚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判断,是总结诸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是对变革我国落后国情现实的时代呐喊。因为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这和毛泽东主席当年提出发展社会主义要多快好省的思路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说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解决了“挨打”的问题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就带领中国人民开始富起来,解决了“挨饿”的问题。邓小平作为“中国现代化之父”,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命题,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1979年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2023年12月29日举行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因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发展必须自觉遵循新发展理念。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学深悟透新发展理念,从而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因为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知识和范畴,必须以自觉的态度去领会、学习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内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从新中国的成立算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起码需要百年的奋斗时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理论思维告诉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和谋划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高质量发展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克服挑战、稳步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目前,我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科学设定预期目标,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看准了就抓紧干,看准了的事,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战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告诉我们: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实践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和人才方面的培养与发展,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实质是面向知识经济。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因为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这里的人可以解读为:一是中国共产党人,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亟需的各领域专业人才。我们坚信,在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只有不断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才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作者简介:侯志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魏璇,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与文明意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YJA7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