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4-08-29 阅读量:0

7月30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来自校(院)各教研部(院)的13位专家学者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会议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指导新实践、引领新变革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要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努力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

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之维和理论之维作了发言。他认为,《决定》彰显了改革的历史逻辑,即从局部探索,到全面破冰,再到系统集成,体现出了方向坚定不移、历史与时俱进、改革蕴含规律的特点。1978年以来不断推进的改革大致可分为“问题型改革”、“发展型改革”和“治理型改革”。其中,“治理型改革”注重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本质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式,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进而促进发展稳定,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改革的方法论是“主要矛盾—根本问题—改革重点”,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解决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哲学教研部主任董振华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不断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与逻辑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坚持系统观念的改革方法,坚持不断革命的改革精神。

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决定》在总论中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会专家认为,这一总目标既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紧密衔接;既是对新时代新征程谋划和部署改革成功经验的准确把握,又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国家治理教研部副主任宋世明认为,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同步现代化。没有制度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难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经济基础现代化,难以支撑上层建筑现代化,难以支撑其他领域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既要理顺各方面关系,更要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封丽霞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法治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要以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规范化路径,为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分配、行为评价、社会整合提供统一性、权威性、可预期的法治原则指导,为改革过程的平稳推进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王中汝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增强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可持续性,规范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运行,增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业就业心理预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王满传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强化制度保障,坚持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双管齐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部署,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化新阶段,全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主题,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通过部署数十项改革举措,致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必将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注重实施民生工程向加强民生制度转变,生态环境保护从注重实施行动攻坚向加强制度守护转变,从单方面、分领域的制度保障向全方位、体系化制度保障转变。

深刻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与会专家认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对于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鼓舞斗志,具有重要意义。

文史教研部教授李媛媛认为,40余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线一以贯之,就是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更加明确改革的战略目标;二是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推动改革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通过机构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四是文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开展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代表的重大文化工程;文化与其他行业融合的趋势明显;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规模以上企业及相关产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实现大幅度同比增长;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高;等等。

统一战线教研部主任褚松燕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雄辩地说明,我们党抓住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个根本的政治规律,始终把最广大中华儿女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夺取事业新胜利。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社会性的特征,也具有覆盖面广、辐射性强、人情味浓、可接受性好的特点,对汇聚磅礴的改革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认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宏阔背景下,为中国携手各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越发展越开放,越开放越发展。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也不会动摇。

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与会专家认为,要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确保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王满传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民生为大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对《决定》所作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了几点,其中之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决定》总论中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原则部分都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分论第十一部分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了改革部署。

宋世明认为,守正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论。“守正”,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即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制度执行力才能切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制度执行力的着力点在于:一要进一步提升制度品质,健全乃至创新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二要提高干部治理能力,即干部对制度能动、综合、智慧的运用能力,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党史教研部主任张太原认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确的历史解释。古往今来,任何伟大的变革都有历史资源的支撑,现实的正当性往往来源于历史的正当性。新的历史解释常常是变革的先导,而历史性变革更需要新的历史解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必然会创造新的历史,新的历史也需要新的研究,党史研究者应该迎头赶上,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提高和普及、专深与通俗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书写出新的历史画卷。

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和原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只有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既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行动指南,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

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宋福范认为,《决定》提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这一重大论断揭示了党的领导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对于全党从应有的站位和格局认识党的领导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大意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这是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领导核心地位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的必然选择;第三,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基本规律所蕴含内在逻辑的必然结论。

封丽霞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改革与法治在目标内涵上是相统一、相促进的。这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在总体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与社会功能上,二者是互为支撑的。没有健全的法治,改革就可能缺乏制度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确认。反之,如果没有改革,法治的发展也会缺乏所必需的实践经验支撑以及可预见的方向,因而也就缺乏进步的动力与路径。

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十四个方面的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所作的说明中,把这十四个方面系统部署的特点概括为“五个注重”,即“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全面改革”“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五个注重”聚焦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凸显了鲜明的改革导向。

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认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沿着“两个毫不动摇”的方向不断深化所有制改革,既深化公有制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平台经济迅速发展,物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生活,大数据愈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现实,未来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更为复杂。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总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过去动摇不得,今天动摇不得,未来也动摇不得。

宋福范认为,《决定》明确指出了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目标要求。按照《决定》阐述这个问题的逻辑理路,可分为根本目的、根本目标、根本要求三个方面,形成了《决定》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总体思路。

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马宝成认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应该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必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增强灾害风险监测识别能力。二是必须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化解能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三是必须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四是必须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要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