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六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这“六个坚持”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对于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一是党的领导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从历史进程看,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党的领导始终是事业前进的关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中央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高度,为改革把脉定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党的领导为改革凝聚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坚定地走在改革的正确道路上。二是党组织的强大执行力推动改革落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高效的执行机制。在改革任务下达后,能够迅速组织力量、调配资源、推动实施。党组织将一大批有担当、有能力、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干部充实到改革的关键岗位,为改革提供强大人力支持。党内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改革政策执行不走样、不打折,对执行不力的情况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三是党的自我革新为改革注入持续动力。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改革实践需求,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等为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坚决破除阻碍改革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弊端等,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和改革氛围。党的自我革新带动全社会的观念更新和创新意识提升,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一是人民的需求是改革的内生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包括对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就业质量、居住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成为推动相关领域改革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要求改革不断深化以解决这些突出矛盾。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追求,也推动着政治、法治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向前。二是人民参与是改革的强大推动力量。人民群众是改革实践的主体,他们在基层的创新创造为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源泉。他们以各种形式参与改革决策的讨论、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监督等,使改革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人民群众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改革实践中,通过自身努力和行动推动改革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推进。三是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持续激发改革活力。当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时,会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从而形成改革的良性循环。公平合理的成果共享机制激励人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改革进程中,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成果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改革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
坚持守正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一是守正确保改革的根基稳固。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传承中为改革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保证改革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二是创新为改革提供动力源泉。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方式。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构建新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和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新的机遇和条件,比如数字经济领域的改革创新等。三是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推动改革持续深化。以守正为创新明确边界和原则,确保改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延伸,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改革路径和方法,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在改革实践中,还要不断调整守正与创新的动态平衡,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既坚守根本又与时俱进,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一是制度构建奠定改革的基础框架。根本制度的确立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石。基本制度的完善保障了社会各领域的基本秩序和公平正义,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重要制度的创新是改革在具体领域和环节得以突破的关键,如科技创新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二是制度改革破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不合理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如进一步优化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减少对市场不必要的干预,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和发展大局。社会治理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空间。三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动力。稳定而成熟的制度体系增强了国内外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参与改革和建设。通过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要素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总结和提炼改革过程中的制度成果,为未来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制度储备,形成制度推动改革、改革完善制度的良性互动。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是法治为改革提供稳定的秩序环境。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确保改革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因无序竞争和混乱状态而影响改革进程。完善的法治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社会行为等,确保改革的各个主体在法律框架内活动,减少改革的不确定性。法治通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稳定和谐,为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法治氛围。二是法治保障改革成果的巩固。及时将成熟的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使改革成果得以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障改革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确保改革成果能够切实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依法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改革的成果和改革的稳定大局。三是法治与改革的互动促进改革深入。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法律制度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推动法治的完善和发展,形成改革与法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要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改革全过程,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以法治来规范改革行为,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持续推进。
坚持系统观念。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是系统观念保障改革的整体性。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改革,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筹谋划,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案和实施路径,确保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持。系统观念强调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至关重要。通过系统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对资源的需求和潜在效益,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平性。这种基于系统观念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持续的动力。二是系统观念促进改革的协同性。推动不同领域改革之间的协同配合,系统观念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合力。全面深化改革往往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全面审视这些利益关系,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比如,在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需求,也要关注员工的就业和福利保障,还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只有通过系统的协调和整合,才能制定出兼顾各方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改革阻力,增强各方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系统观念增强改革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导。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在制定改革政策时,充分考虑政策的前后衔接和相互配合,确保改革方向和目标始终一致。比如,在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时,要与金融体制改革、产业政策等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同时,系统观念还能帮助我们根据改革进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使其更具适应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