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是岛内最大的人工湖。改革开放初期,厦门经济高速发展,筼筜湖周边集聚了大量工厂。湖区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筼筜湖治理迫在眉睫。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指引厦门市逐步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陆海统筹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的有效实践路径。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至今仍彰显着跨越时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体现人民至上的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面对上世纪80年代“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的市民群众之问,厦门市先后开展5期筼筜湖综合整治工作,探索湖区水环境生态修复创新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和期待。生态文明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为推动生态全民共治,厦门市建立湖区公园“市民园长”“市民湖长”管理机制,鼓励群众日常巡查,带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湖区保护工作中。如今的筼筜湖已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湖景打卡地,成为厦门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筼筜湖综合治理,以造福人民的实践成果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
坚持规范完备的法治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依法治湖”是“20字方针”的首要原则。一方面,以法治促进湖区保护全方位升级。从1989年市政府颁布《筼筜湖管理办法》,到后来的升级版《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再到实施地方性法规《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厦门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推进治湖。1994年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后,厦门制定了《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的逐步完善,为依法治湖奠定了坚实法治基础;另一方面,坚持制度创新和严格监管相结合,率先探索河长制雏形。早在筼筜湖治理之初,便明确了“市长要亲自抓治湖”的制度,并建立综合治理机制,为我国河(湖)长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彰显尊重自然的科学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因自然而生,自然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前提和条件。筼筜湖治理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理念,运用前沿技术,发挥专家作用,着力探索合乎实际、合乎科学的城市水域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之路。一方面,截污治理,科学防控湖区污染。厦门市坚持关口前移,先后关停、搬迁周边的电化厂等污染企业,对筼筜湖两岸的排洪沟口进行截污处理。同时在筼筜湖周边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和海水泵站,并铺设污水截流管道及污水压力管,逐步缩小污水合流区域。另一方面,创新技术,提升水体交换能力。创造“引潮活水”技术,通过建设西堤闸门和导流堤,利用自然潮差,引海水入湖、搞活水体,并构建智慧水环境管理平台,确保治理科学高效。
内蕴和谐共生的辩证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河湖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厦门市注重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久久为功清淤除杂,大力推进环湖30余条排洪沟清淤等工程举措,坚持每10年开展一次大清淤工程,始终保持湖水畅通流动。因地制宜,将淤泥用于填造白鹭洲、白鹭岛,修筑环湖步道,有效降低了环湖周边水土流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践证明,强化辩证思维,把握当前和长远,统筹好人水和谐、多元共生,有助于推动水域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注重综合治理的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系统观念是河湖综合治理的重要方法。筼筜湖是一个海水湖,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却在陆上。筼筜湖综合治理注重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系统治理,实施目标协同、部门协同、政策协同、区域协同、治理协同,统筹考虑水里和岸上、湖区和外海、污染和生态,统筹考虑治湖、治水、治海,深入打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化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由面至体,稳步推进综合治理工作,推动生态修复从河湖向海洋、“海域”到“全域”的延伸,筼筜湖环境状况显著改善、资源功能大幅提升、生态系统全面优化,绘就人海和谐、共生共荣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