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社区网格党建,推进社区服务常态化是为民服务的新举措。社区网格党建,就是在管辖地域划分若干网格状单元的基础上,把社区党组织设置与管理网格有机融合,通过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有效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类资源,教育引导党员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努力实现设置更合理、责任更明确、发动更到位、参与更广泛、保障更有力、治理更精细、服务更周全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
城市社区通常具有管辖面积大、居民小区多、直管党员多等特点,人口结构多样化、空间结构复杂化、组织类型多元化使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在社区交织碰撞。合理划分小治理区域,有助于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也为社区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供有力抓手,从而把党建引领社区精细化治理落到最小的组织单元。
同时,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疫情的考验,社区网格党建也暴露出网格党组织“小马拉大车”、群众工作机制不健全、网格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索适应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子,夯实网格党建,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网格组织化水平,也要优化体制机制,解决制约网格治理效能的瓶颈性问题。
优化网格组织体系。科学划分网格是增强党建网格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基础,科学划网既要充分考虑区域党员数量及分布情况,也要遵循“全覆盖、不交叉”原则,以自然小区、楼院、楼栋等为单位,打造边界清晰、覆盖全面、管理灵活的网格体系。健全网格组织是增强党建网格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关键,要坚持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延伸社区党委的治理手臂,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支部委员、党员、楼门组长、片区民警作为网格员,使网格单元成为有组织机构、有党员队伍、有活动载体的社区基本单元。优化运行机制是增强党建网格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重要保障,要建立流程管理机制,明确“格内立项解决—社区共商共治—街道吹哨报到—区级统筹协调”服务链条,实现回应诉求一轴到底;深化入户走访机制,推广“走动式工作法”“网络问政”“社工包楼”等经验做法,通过定期走访,收集群众诉求和问题,形成需求清单;完善项目化运作机制,将网格服务细化到具体项目,引领群团服务、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下沉网格,带动人力、财力、物力及信息、智力资源有机整合,实现发现问题在网格、解决问题在网格、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在网格。
为社区赋权扩能。从本质上说,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把上面的“千条线”穿起来,必须改革创新基层治理,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抬起社区这个“龙头”。一方面,要强化体制内横向政策整合,打破基层派出所、流管办等体制内单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状态,凡是延伸到社区网格的治安、人口统计、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事项,要赋予社区党委相应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评价权,树牢社区党委的“轴心”地位。另一方面,要从立法和政策上赋予社区党委协调各类驻区社会单位的权力,建立驻区“两新”组织开展经营和执业信息“备案制”,驻区物业公司、房地产中介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凡涉及社区居民的有关服务信息,要主动向社区备案共享,提高社区网格党组织整合市场信息和社会资源的能力。完善驻区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向社区网格报到工作制度,驻区体制内法人单位负责人及党组织要主动向社区网格报到,以成员单位身份参与社区网格区域化党建和民主协商,通过双向沟通、双向服务、双向评价,强化有机衔接、互联互动,建设休戚与共的“党建同心圆”。
提升网格治理信息化水平。小网格包罗大信息,社区治理精细化离不开网格信息平台的全面精准支撑。要将信息化延伸至社区网格基础治理要素,重点做好社区地理、楼栋、人员及空间参数的编码工作,将对应区位和空间内的居民、物业、楼宇企业等数据信息打包,通过制定信息规则,掌握全部区域、各类主体的各类信息,借助科技力量实现对社区网格的全覆盖、精细化管理。同时,要整合属地和规自、发改、住建、科信等职能部门资源力量,打通政策路径,避免“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信息孤岛”等现象。
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先进文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社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要适应街道、社区、居民、驻区“两新”组织等“万物互联”的现实特点,以利益为纽带,把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真正塑造成互相需要、互相依赖、互相合作的区域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培育适应共同体建设的楼门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营造利益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的现代社区观念,实现社区网格内各类治理主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