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

作者:彭少峰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0-06-04 阅读量:0

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的战略高度,对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我们面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再叠加疫情影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更加需要完善以示范引领激励担当作为、以精准考核激励科学实干、以合理容错纠错激励大胆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真正把政治上过得硬、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强、“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选拔出来,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

激励机制对于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广大干部想干愿干积极干,提升工作精气神具有重要作用。注重示范激励,是我们党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一条基本经验。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作用,推动全党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坚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形势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当先锋、做表率、展作为,发挥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打破利益阻隔、推进有风险阻力的重大改革。

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宣传。选树先进典型、传播优秀事迹,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法宝。积极弘扬和传承老一辈革命家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风范,使之成为激励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的生动教材和精神动力。大力挖掘新时代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个人,将选树焦点对准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激发和增强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敢于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典型宣传走深走心走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清新朴实的文风讲述担当作为的感人事迹,树立更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楷模。

健全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加强荣誉表彰,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精神引领作用,形成崇尚先进、尊爱英雄的良好风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有效举措。落实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部门和地方荣誉表彰工作,设立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奖项,表彰各条战线中涌现出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干部。完善荣誉表彰评选甄别,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激励更多在基层一线和普通岗位上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完善表彰对象管理服务,把表彰结果作为干部任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制定表彰对象的待遇及帮扶规定,为他们干事创业、再立新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考核评价是引导干部奋发有为、促进事业发展的“指挥棒”。“指挥棒”用好了,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增强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从源头上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要从指标体系、方法流程、结果运用三个方面着力。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树立担当作为鲜明导向。在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大批敢于担当型干部来攻克体制机制顽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员、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是不是敢于担当,就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体现精准化要求,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突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突出处理复杂问题、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成效。体现差异化要求,实施分级分类分岗位考核,增强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调动和保护好各区域、各层级、各战线干部的积极性。

改进考核方法流程,促进担当作为精准识别。考核干部是否担当作为,贵在精准、难在精准。必须进一步优化方法流程,增强考核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完善部门协同联动,统筹推进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系统性、全局性考核,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多方齐抓共管、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完善综合分析研判,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了解干部,把日常考核和重大事件、关键任务考核结合起来,把潜绩考核和显绩考核结合起来,精准识别干部担当作为的能力、作风、实绩。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担当作为实效彰显。完善结果应用,坚持考用结合、考奖结合、考培结合,把考核结果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评奖评优、培养教育之中。完善结果反馈,及时向干部反映考核等次、存在问题、改进建议,跟踪督促整改落实情况,帮助干部强化担当意识、提升干事本领。完善结果公开,合理制定公开内容和范围,把考核结果公开和领导联系责任制挂钩,使“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营造以担当立身、凭实绩进步的良性竞争环境。

改革创新有风险,只有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建立鼓励干部探索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才能激励广大干部奋发有为,凝聚形成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要把容错激励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让干事创业者轻装上阵,为担当作为者保驾护航。

厘清容错范围界限。明确清晰的范围界限,是防止混淆错误性质,避免错容、乱容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科学界定容错条件情形,从问题性质、主观动机、客观条件、决策程序、后果影响、纠错处置等方面着手细化标准、厘清边界。完善分级分类、动态调整的容错清单,划定红线和底线,使广大干部准确掌握容错的尺度。

健全容错制度链条。让规范有效的制度链条环环相扣,是实施科学容错的保障。只有通过建章立制,健全和规范容错认定的制度流程和操作细则,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依法依规容错,才能确保容错结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完善事前备案,对推进重大改革创新中的风险事项进行提前报备,对决策过程、执行效果展开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完善调查评估,注重行政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取证核实,全面精准查清事实、厘清责任。完善会商审定,推动部门联动研判,允许当事人申辩解释,对于改革创新重大事项,组织专家委员会以公开听证形式进行审查评议,增强容错认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合理运用容错结果。是否合理妥善对待容错结果,使之转化为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是衡量容错激励机制水平的重要标准。完善容错处置,对认定为容错免责对象的干部,不打棍子、不揪辫子、不扣帽子,在干部考核、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客观评价、公正对待。完善容错公开,对认定为容错免责的事项,在适当范围内及时通报公开、说明缘由,为干部澄清正名、消除负面影响。完善纠偏纠错,坚持容纠并举、有错必纠,对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止损、挽损,通过谈心谈话帮助干部吸取经验教训、调整心态情绪,勉励其重整旗鼓再出发、提振精神再担当。

(作者:彭少峰,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