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作者:肖立辉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30 阅读量:0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党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形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奋斗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和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领域的主要改革任务。总的要求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的支撑作用。

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政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政治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政治支撑和价值指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层面、政治领域“落地生根”的本质性要求,为打通和实现其他领域现代化相互融通提供民主法治支持。政治民主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核心构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基础和政治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这些独特民主观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现代化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在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动态平衡中行稳致远。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好活力和秩序这对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助于在民主发展中实现政治的稳定和秩序的构建。中国共产党凭借其独特的思想引领力、组织凝聚力、道德感召力和行为示范力,凝聚了政治权威,实现了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有序的民主参与,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中国式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实现了人民全程参与的民主。通过全程参与的人民民主,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了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有序的民主参与,确保人民群众的理性表达,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有效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价值与制度优势在于,通过将民主和权威、秩序与活力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努力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民主活力中体现了对效率的追求,从而破解了当代美西方民主与现代化过程中这些关系的失调和失序。

中国式现代化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物”和“人”的有机衔接和高度统一,需要各领域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依托,而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在政治建设领域满足人的现代化和主体性的根本需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现代化的根基。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现代化成果的共享者,现代化过程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性,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人的现代化维度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培育在公共领域具有契约精神和权利意识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的需求进行利益综合、利益整合,通过民主的程序,上升为国家的公共利益,根据利益需求导向转变为国家的政策,以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从人民主体性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属于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民主,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是人类历史上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政治新创造,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各种民主形式和渠道,参与决策、监督和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的行使。在制度的现代化维度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建设可以真正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的辩证关系角度来看,一方面,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关键环节,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也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发挥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反作用。

铸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筑牢根本制度,在政治领域首先要筑牢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领域的根本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外,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人民政协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统一战线制度、民主集中制等重要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已经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根本制度日益巩固,基本制度不断完善,重要制度创新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在人大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方面要进行有效管用的改革创新,特别是在决定权方面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和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使决策和决定更加体现民意,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监督权方面,健全人大对政府、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制度,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债务管理监督。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为人大代表发挥作用提供平台、整合资源、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特别是协商民主中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方面成效很大。人民政协要积极参与协商平台、协商渠道建设,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一是要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二是要健全协商渠道的制度化平台;三是要加强各种协商渠道的“协同配合”。这离不开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浙江杭州等地建立了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发挥着重要展示窗口、集成协商平台、履职为民载体、团结联谊空间、实践体验基地等功能,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形式、好平台。

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注重理性有序的政治参与。所谓有序,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有程序地参与,民主的流程一定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没有程序作为参与的依托,参与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二是有秩序地参与,也就是说民主参与不能伤及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三是有排序地参与,任何一次参与行为,都可能会有多个目标,有主要目标、有次要目标,这就要求参与者对参与的目标进行优先级排序。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也要使国家政权层面和基层社会层面的民主实践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在基层群众自治过程中,拓宽基层各类群体、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在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中,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努力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五大关系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五大关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强大法宝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资源丰富的优势。无论是哪一个阶级、阶层和群体,无论是哪一个党派团体和个人,我们都要团结,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从而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