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

作者:王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0-02-26 阅读量:0

1582655181426_1.jpg

军队医疗队乘军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龙德勇/摄(新华社发)

46岁的医疗队员董宇超除夕之夜是在军用运输机上度过的。在那个万家团圆的时刻,解放军吹响了支援湖北抗疫一线的战斗号角。

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董宇超先后在武汉汉口医院和火神山医院奋战1个多月。如今,他站在火神山医院的走廊里,微笑着目送自己病区的10名治愈患者走出医院大门。

经过多日鏖战,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迎来一个又一个好消息。2月22日,火神山医院71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是医院组建以来出院人数最多的一天。

1月24日以来,经中央军委批准,军队已派出3批次40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支援3所地方定点医院,后期主要承担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和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确诊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

这是一次“联合作战”行动。此次抽组的医疗力量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武警部队的多个医疗单位。空军连续4次出动3型30架次运输机执行大规模空中投送任务。

这也是一次典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当号角吹响时,人民军队的医疗力量从全国各地火速集结,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

“谢谢你们,你们来了我们就有救了”

在火神山医院,董宇超是感染二科一病区主任,负责60名患者的诊治。他也是最早一批到达武汉的军队医疗队员。

1月24日深夜3时,正在睡梦中的董宇超被一通紧急电话叫醒。医院领导告诉他,刚刚接到通知,医疗队即将驰援武汉。按照计划,当天就要赶到战“疫”一线。

此时,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确诊病例数量不断攀升,多家定点医院达到收治上限,医护人员连续奋战疲惫不堪,各种医疗物资接连告警。

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3支医疗队共450人星夜驰援武汉。除夕23时44分,3支医疗队在新年钟声敲响前全部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那批医疗队员中,很多人有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援非抗击埃博拉等大项任务的经历。这一次,他们的对手是传染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

3支医疗队分别对口支援3所地方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和武昌医院。董宇超和同事们进驻汉口医院的3个病区后惊讶地发现,110多张床位住满了患者,很多患者家属也戴着口罩在病房里陪护。疫情来势汹汹,大量患者涌入医院,医护人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忙到“近乎崩溃”。这些家属为了守护至亲不得不走上抗击病毒的战场,这让董宇超看到战斗的残酷性。

他们的战法是实行分级治疗,提高诊疗效率和规范性。“尽量把轻重症病人分开,轻症病人能不输液的就不输,自己口服药,医护人员腾出时间进病房护理病人。”在病房里,他和同事们鼓励患者进食,加强营养,树立信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形成一个共识,这个疾病是急性病毒感染,核心的问题还是需要靠人的抵抗力来预防。”董宇超主张,在目前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前期治疗应以加强病人身体免疫力为主。

对于发热的病人,要通过多种手段降温,同时加强营养;对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要加强基础病的治疗,“帮患者慢慢走过最艰难的阶段”。

事实证明,这套治疗方案行之有效。几天过后,他所在的病区里,不少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患者家属也不再出现在病房,开始按照规定隔离观察。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到来,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一名确诊的老人叫住医护人员,一边打招呼一边问:“你们是不是新闻上说的那批解放军?”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人频频点头致意,一遍遍重复着:“谢谢你们,你们来了我们就有救了!”

60多岁的患者紧紧拉着医生的袖子

武汉市的防疫形势依然复杂,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数量仍在不断上升。

闻令而动!2月2日,由联勤保障部队所属医院抽组的第二批950名医疗队员抵达武汉。与已经奋战8天8夜的450名医疗队员一起,承担火神山医院的医疗救治任务。

火神山医院是快速建成的新冠肺炎专科医院。两天后,医院就迎来首批确诊患者。51岁的接诊中心主任李奕鑫接诊了第一个病人。

2月5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命令,要求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短短十几天,医院的1000张床位很快住满。最多的一天,火神山医院接诊了400多名患者。

武汉地区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数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2月13日、17日,军队增派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2600名医护人员相继抵达武汉,分别投入到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医疗救治任务中。这两所医院均处于在建状态,被紧急改建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

战线全面展开,凶险的“战斗”不断打响。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医生申纪轩遇到一对夫妻,郭先生因为照顾妻子廖女士被感染新冠肺炎,入院时已经发展成重症,发烧、咳嗽、呼吸困难。

第一次查房时,廖女士哭着拜托申纪轩:“求求你们,你们是部队的医院,一定要救救我的老公!”刹那间,申纪轩感到肩上沉重的压力和责任。

一次上夜班时,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护士刘蕊忽然听见病区里有呻吟声,跑过去发现一名危重症患者因极度缺氧不停地挣扎扭动。

原来,呼吸机的管路被病人不小心拔断了,刘蕊赶紧把管路连上,并不停安抚她。60多岁的患者紧紧拉着她的袖子。三四分钟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上升到正常水平,状态逐渐平稳下来,刘蕊这才松了一口气。

把患者当亲人

经历一次次激烈的“战斗”,“战况”开始逐渐好转。

刘蕊记得,病区内的患者刚入院时大多需要吸氧,病房里只能听见“大喘气”的声音。几天过去,有的患者能偶尔看看手机。又过了一天,许多患者开始跟家人视频通话。慢慢的,“有的患者在追剧,有的开始散步”,病区里“热闹起来”。

在申纪轩所在的病区,郭先生和廖女士的病情也逐渐好转。郭先生的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慢慢能够下床走路。廖女士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出院指日可待。

90岁的孙奶奶来到火神山医院时没有手机,也听不懂普通话,她联系不上家人,不知道自己被安置到哪里,情急之下打起背包要求回家。

医护人员找来患者小万帮忙,让他用武汉话告诉老奶奶,这里是解放军的医院,她在这里治疗快要康复了。他们还找来她家人的电话号码,让家人鼓励她好好治疗,最终解开了老奶奶的心结。老奶奶说:“小万是个好人,你们解放军是好人,我们有救了。”

一些病区还建了微信群,让医生、护士和患者在群里“发牢骚”“提意见”“说心里话”。有了倾诉、倾听的平台,医患关系也就理顺了。

“战局”开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2月13日下午,经过10天奋战,火神山医院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均达到痊愈标准,正式出院。2月15日,又有4名患者治愈出院。

那一天,武汉雨雪交加,4名患者登上救护车后突然转身,向前来送行的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等医护人员深深鞠躬,然后张开双臂,做出拥抱的姿势。泪眼婆娑的赵玉英带着团队人员也伸出双臂,与出院的患者隔空拥抱。

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十几天了,我们投入全部的心血,已经把患者当成了亲人。”赵玉英说。

捷报不断传来。刘蕊、申纪轩所在的病区也相继有患者治愈出院。申纪轩送5名治愈患者出院时,其中一人听说恢复期的血浆可以帮助抢救重症患者,当即决定解除隔离后就去献血。

“是医院救了我,我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救别人。”她说。

走出病房,她们实际上还是一群年轻人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持续30多天后,战“疫”已经由最初的“短兵相接”转入攻坚阶段。在被称为“红区”的污染区内,医护人员不敢有丝毫放松,但他们都自愿申请踏上这片危险的“战场”。

除夕的早上,某医院副院长宋彩萍发出抽组医疗队的通知时,护士白秀梅刚刚回到陕西老家,只住了一个晚上。她立即报名,抢到下午的机票,赶回重庆江北机场和大部队会合。

这还不是最紧急的。宋彩萍给曾在西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友、心内科护士长张丽敏打电话。张丽敏接到电话只考虑了一两秒就立即答应下来。从她接到通知到医疗队集合,中间只有不到1小时的时间。

如今,她们每天要在“红区”内值班4至6小时,全程穿戴两层帽子、3层口罩、3层手套、两层鞋套、隔离衣、护目镜、防护服和面屏等防护装具。

穿脱这些复杂的衣物需要1个小时,特别是脱防护服,流程复杂却不能有半点马虎。“从污染区出来后,首先要喷洒消毒液,然后分别在两个脱衣间脱掉指定的衣服,确保外层污染的衣服不能碰到内层。”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14病区医生郭玲介绍说,整个过程就像剥竹笋,把外层的衣服一点点卷起来、脱下去。

为了节省紧缺的防护物资,不少医护人员会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中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卫生间。防护服穿久了,容易出现头晕、憋闷、恶心的情况,口罩和护目镜会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勒痕,有的护士照镜子看到了,不由得笑着感叹“太丑了”。但这些画面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网友们感动地留言说,“这是我们见过最美的微笑”。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里有很多90后队员。在病房里,她们要执行医嘱、做好护理,安抚病人情绪,是患者心中的精神支柱。但走出病房,她们实际上还是一群年轻人。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火神山医院ICU护士葛亚芳连蹦带跳地冲出病区,其他同事也一路小跑紧随其后。这个快乐的场景被媒体捕捉到,随即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人们看到了这些90后护士摘下口罩、脱下防护服后的本真状态。

刘蕊不仅看到过年轻队员的欢声笑语,也见到过她们崩溃的时刻。这些年轻人承担着沉重的工作压力,有时还要承受患者的情绪和指责,难免有撑不住的时候。一天,一个小姑娘回到生活区后忍不住找她倾诉,最后抱着她哭了出来。

除了朝夕相伴的同事,后方的家人也以不同的方式支持着身处战疫前线的亲人。

宋彩萍的儿子在一篇作文里写道,“不管你是多少人眼里的英雄,但你是我一个人的妈妈”,叮嘱她一定做好防护。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六科主治医师赵兴辉一直在身上带着女儿写给他的一张纸,蓝色的纸片上,稚嫩的笔迹写满了女儿的不舍与关心:“早睡早起”“每天打电话要告诉身体的情况”“早点回来(尽量)”“不要忘记我和妈妈一直爱你”。

郭玲不到6岁的儿子会给她发一些弹钢琴的视频,其中一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第一句歌词是“向前向前向前”。他在田格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妈妈加油”几个字,被郭玲发到了朋友圈,赢得一片评论和点赞。

由于任务繁忙,郭玲无法一一回复。她在评论区发布了一条简短的留言,道出了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心声:“感谢大家关心!一定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