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养人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意识形态建设,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
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中国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历届浙江省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省委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亲自抓。2005年起,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浙江省委建立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和定期为高校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11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250多场次。
抓方向,明责任。省委提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省领导带头通过上讲台对话、进课堂听课、入公寓交流,掌握信息,查找问题,面对面开展工作。同时,我省还出台高校党委宣传部长由党委委员兼任制度,实现了省属高校全覆盖。各高校党委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抓细节,重养成。大学生寝室文明程度体现了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2012年,省委主要领导针对一些学生公寓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提出从抓好学生公寓文明环境做起,全面加强大学生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4年间,全省高校累计投入10多亿元改善学生公寓环境,改造公寓800多栋、寝室8.8万多间,建设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公寓党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服务设施14.5万平方米;2300多名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4.6万多名干部教师联系学生寝室,文明寝室建设蔚然成风。
抓短板,促改革。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联系实际不够、吸引力不强等问题,省委将高校思政课改革列入2014年度22项重点突破改革项目,制定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推出以改进课堂教学、推进实践育人机制建设为重点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双十”举措。
除此之外,为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我省在17所高校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举办针对思政课骨干教师的系列专题培训班,重点研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时设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通过一系列改革,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从2013年的68.77%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82.6%。
强化使命担当,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省委还明确提出,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牢牢守住这块阵地,做到“寸土不能失,瓦片不能丢,丝毫不能让”。目前,我省在高校建立了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述职制度,落实主体责任。
着眼实际实效,创新方式方法
历时4天,人均步行9万余步,今年暑假,温州医科大学志愿服务队的52名同学在大陈岛“医疗垦荒”——他们组建医疗服务团,开设“健康医学堂”和“流动医院”,分发上万元的药品物资,授教康复急救技能1200余人次,并为近300名岛民提供了大型义诊。走访垦荒者的经历,让同学们觉得,这样刻骨铭心的“双百双进”实践活动也让自己接受了“精神垦荒”。
“双百双进”工程是我省着眼实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典型。浙江是改革开放前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本身就是一部最鲜活的教材。从2011年起,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地方部门力量,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政工作新举措。
建设德育辅助教材体系。我省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等地方德育教材,将中央精神和省委战略部署写进教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了根植浙江大地、立足浙江实践、具有浙江特色的德育辅助教材体系。
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机制。我省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遴选100个乡镇(街道、社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定点实践基地,开展校地合作育人。百所高校结对100个县(市、区),引导百万大学生大力推进社会实践,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建立以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厅局级干部为主的特聘导师师资库,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开展文化校园创建活动。我省把弘扬先进文化、传承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传承校训、传唱校歌、创建校园文化标志符号等渠道,实现校园文化元素可及性。为适应师生生活诉求,建设一批集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文化等为一体的师生交流活动室,让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目前,文化校园建设在12家试点高校的基础上,正向全省高校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