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亟待重视

作者:郭广生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02-16 阅读量:0

目前,关于素质教育,人们在许多方面已有共识。例如:素质教育意味着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不是让学生只掌握某种专门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能力;不是只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是应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素质的整体提升;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在校学习,还要关注学校学习与将来社会生活的统一性,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等等。总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导型理念。

虽然如此,作为崇高而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素质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加以解决。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其中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多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一直很重视。1993年,原国家教委组织制定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2011年,教育部又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对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规范和推动作用,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然而,在对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理解中,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往往被分割成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两部分,分别由体育课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来进行培养和疏导。这样,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没有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被重视。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有对健康的整体理性认知,不具备基本的维护健康的技能,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许多人也往往认为,关于健康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医学专业院校学生的专长,其他专业的学生无须获得,似乎也没有必要通过专门性的课程学习来获得。学生生病,有健康问题,到医院找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看病即可。在这种意义上,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就转化为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技能问题,甚至转化为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问题。因此,除了医学专业院校,其他各类高校中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还极其薄弱,还未把健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地落到实处。学生无法通过专门课程获取较为系统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还难以较好地达到“增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目标。

其结果是,学生不仅在大学求学期间可能发生的健康问题会影响其学业和正常生活,而且,作为社会人,他们会通过代际传递,波及家庭和社会领域,影响到劳动者素质,影响到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等社会问题。

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师生的健康问题,把培养学生包括健康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放在更加核心的位置上。基于此,学校于2012年提出“健康工大”的建设目标,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建立起一支从事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队伍,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融入中医健康文化的中西医结合大学生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和体系为己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健康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开办了一系列面向教师的健康讲座,并开设了面向大学生的养生教育课程。我校的胡广芹老师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为基础,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结合,主编了国内第一本中西医结合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大学生轻松学养生》,在让大学生从中医角度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掌握人体功能与结构方面的全健康知识,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总之,积极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并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就可能把维护健康的活动做到失去健康的前面,就可以为包括他们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家庭及社会生活提供较为坚实的健康支持。同时,也必将对整个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健康教育亟待关注,对其的重视具有战略意义。(郭广生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