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工作坊为大学生解忧——首都医科大学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纪事

作者:王超群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16-02-14 阅读量:0

“我有幸在工作之初就参加了个案分析工作坊,少走了许多弯路。”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09级本科生辅导员孙莹炜自信地说。

这项让辅导员啧啧称道的培训项目,就是首都医科大学从2007年开始推行的学生个案分析工作坊。

学校学生工作部部长李芳介绍说:“所谓的学生个案分析工作坊,就是组织辅导员、主管学生工作领导、专家等对学生个案进行分析、讨论,对已有工作中的特色经验加以推广,对暴露出来的问题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创设靠集体智慧解决学生问题的平台

一名2005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因为精神疾病休学,一年后转入胡正娟老师的班级。怎样让这名学生融入新的班集体?带着这样的困惑和思考,胡正娟将这个案例在工作坊上进行了汇报。

大家建议暂时不将这名学生的真实情况告诉同学们,而是把这名学生当作正常人看待,不歧视;让班干部、党员、宿舍同学对新同学格外照顾;同她的家人保持联系,督促她按时服药,经常与她谈心,鼓励她。

胡正娟按照建议开展工作。“这个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慢慢地,她的成绩已经排到了年级前几名,同学们纷纷投票选举她担任班干部。”胡正娟说,“有了工作坊这个平台,辅导员能够将自己面临的困惑、难题拿出来向同行、专家请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据李芳介绍,个案分析工作坊由学生处主办、各学院轮流承办。各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部、研思部、团委、学生宿舍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参加。

“每次活动前由承办学院准备典型案例三四个,经过学生处审核后,提交工作坊现场讨论。学生处根据案例的内容,邀请相关专家出席。每次活动时间一般为两小时,每月举办一次。活动结束后形成书面文档存留并由学生处备案。”李芳说。

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大家来分享

一名四川籍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延庆乡镇卫生院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前一天,这名学生突然失踪了,不但不接电话,还给辅导员胡正娟发来一条短信说,“我找到工作,你们不用管我了,我要拯救地球。”随后,这名学生就关机了,再也联系不上。

老师和同学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通过多方询问,四处寻找,联系到这名学生的父母和在北京的亲戚,也是不知下落。在上报主管领导的同时,大家没有放弃寻找。深夜,终于在西客站开往成都方向的候车大厅找到了他。

“如果不是当初处理得当,也许这个孩子到现在也找不到了。”胡正娟长长地舒了口气。带着这样的情感,胡正娟将这个个案带到工作坊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大家就这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总结经验,也为今后处理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参考。”胡正娟说。

同胡正娟一样,学校许多辅导员都将这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带到个案分析工作坊。学校还在2008年10月28日专门举办了“如何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专题工作坊,对突发事件处理过程进行反思,并就突发事件性质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突发事件的处理只是工作坊的一个缩影,李芳介绍说:“2007年以来,学校举办工作坊活动17次,总计交流研讨了30多例学生个案。案例涉及人际关系困扰、心理疾病、精神疾患、学习困难、贫困生教育、个体性格与情感、安全问题、网络成瘾等八个方面。”

辅导员有了倾诉和学习的平台

“老师,和您交谈后,我的心里踏实了许多,谢谢您的指导!”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在与孙老师谈心后特地发来短信。每每收到这样的短信,孙老师就特别高兴。

“做辅导员工作有乐趣、有成就,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秀的品质。”孙老师笑着说,“有了工作坊,我们辅导员就有了倾诉和学习的平台,我和工作坊一道成长。”

基层学生工作被人形象地称为“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辅导员置身繁杂的学生事务当中,经常无暇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反思,很难进行学生工作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思考。

李芳告诉记者:“我们的个案分析工作坊,对学校辅导员队伍提高水平、拓展视野、增进交流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受到了学生工作队伍的欢迎。”

个案工作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也在进一步完善拓展其功能。2009年,学校设计了专题形式的工作坊,比如学生就业个案、新生入学教育个案研讨都和学生工作周期紧密结合,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学生工作的具体情况得以反馈到职能部门和领导的视野,为学生工作队伍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提供了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