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一门一清”,考两次记最好成绩
●高考将减少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
●“一市一案”,破解19个重点大城市“择校热”
●“缺什么补什么”,3至5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校办学条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校长教师轮岗制等热点问题受到群众普遍关注。
12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全会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招考改革: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招制度
【焦点】
“这次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刘利民透露,近期教育部已完成制定考试招生的总体方案,即将就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方案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在修改完善后印发实施,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记者:这次“小升初”的制度设计中将如何破解“择校热”?
刘利民:按照《决定》提出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要求,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近日,教育部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即将印发。在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不断减少特长招生、大力推进均衡发展,实行学区化办学等方面对各地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对来讲,择校问题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比较突出。我们也加强分类指导,拟专门就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规范入学工作提出指导。坚持一市一案,要求各市要抓住主城区、抓好热点学校、抓住关键环节、抓实重点时段,完善相关政策,提出有针对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攻坚克难,努力破解择校难题。
记者:初中升高中如何设计?高中学业水平评价又该如何体现?
刘利民:要适应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要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要增强考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促进学生学好每门课程,身心全面发展,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这也是个导向。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这叫“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一次考三年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压力。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门课程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的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并减轻考试竞争压力。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公示等诚信机制,确保材料的真实可靠。实施这一点,大家不是没有顾虑,校长们也有顾虑,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这个学生好还是不好,一个班学生这么多,怎么评出一个优良中差。按现在有些地方实行的情况就是写实性的。这个孩子做了什么,学了什么,要记录下来,给招生的院校作为参考。
记者:高考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刘利民:要改革统一高考,要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改革的重要基础,是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侧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基础教育:更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
【焦点】
刘利民强调,今后教育改革将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制,“坚持普惠性,兜住底,保障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体现倾斜性,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要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促进均衡性,缩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记者:之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布局调整曾引起很大争议,后来政策有所调整。在这个问题上会有何新政?
刘利民:我国东、中、西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给我们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不平衡,各地学校千差万别。目前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制定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这个意见已报国务院同意,将于近期印发。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用3到5年的时间,使这些地区的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满足基本办学条件。同时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教学点。
记者:现在不少地方中学班额太大,尤其是县城中学生源较多,乡镇中学生源较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刘利民:这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甚至有些地方的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逐步解决和消除大班额现象,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的流动、人口出生和学龄儿童变化等情况。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充分利用已有的办学资源,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对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要加强新建住宅区的配套学校建设,对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要扩大资源的辐射,合理分流学生,对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学校,要限制其招生人数。
记者:说到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一方面是随迁子女,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
刘利民:我们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
对于随迁子女,要按照《决定》户籍改革的相关部署,区分县镇、中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不同情况,对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分别提出要求。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要扩大公办学校的容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购买民办学校服务,满足随迁子女入学的需求。特大城市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人口控制目标和教育的承载能力,稳步有序地安排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还要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衔接。
对于留守儿童,要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全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这些措施都很有针对性。因为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亲情,教育部门要联合共青团、妇联组织、关工委系统等一起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
记者:此前征求意见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这么多年都没减下来的负担,这次能减下来吗?
刘利民: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并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择期印发。但这只是改革的一个环节,减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我注意到,最近某一个地方提出减负,小学生一二年级不学英语了,结果家长说,你不教,我送孩子上外头学去。没有家长理解和支持,负担还是轻不了。要引导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性择校,不要盲目地报班,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
要组织督察巡视,重点对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举报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省份进行督察巡视;加大惩处力度,教育部、各省市分别设立举报电话和曝光平台,接受群众举报;同时开展课业负担的监测,2014年,对各省所有地市学生课业负担进行量化排名,并把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还将把各地的减负工作开展的情况,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等工作挂钩。
教师轮岗:“保峰填谷”,把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焦点】
刘利民强调,未来将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优化教师队伍的总体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记者:“终身从教”是不是说一旦成了教师,就可以一直留在这个队伍?
刘利民:开车需要有驾照,教师得有教师资格证。我们提出,“国标、省考、县管、校用”,就是国家制定标准,各省市组织考试。教师队伍由县里来管,而由学校来用。但光考还不行,不仅仅是考察知识结构,还考察教学能力,能不能适合教学。而且即便发了资格证,也不代表可以终身从教,我们还有后续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中小学教师资格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考察三个要素:一是师德有没有问题,一票否决;二是教学工作量完成得怎么样;三是在岗的进修、学习,教师五年内要有360学时的培训,保障教师队伍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学习。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记者:不少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这方面会出台哪些举措?
刘利民:合理配制教师资源,启动统一城(镇)乡的教师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和教学点予以倾斜,这个政策正在扩大试点。我们要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的时候,高级教师岗位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另一个是要提高待遇,实施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有些地方,青年教师下村去,他们村里的一个没有大学毕业的劳动力出去打工都比他挣钱多,这个待遇很难留得住人。今年国家实际上已对在连片困难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实行了工资倾斜政策,设立了专项的资金给予生活补助。上个月,我们已经把今年的这笔钱拨下去了。我想明年会有更多的地方启动这项政策,让我们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益。
记者:不少人认为“择校就是择师资”。从这个角度看,如何落实“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
刘利民:大家都说“择校择什么呀?择老师,择校长”。实际上就是这样。所以,教师不流动、校长不流动,就会形成一个重点校。
我一直在强调好的校长、教师可以流动一些,带动普通校的提升。这不是“削峰填谷”,是“造峰填谷”或者叫“保峰填谷”。也就是说,好的学校不能由于这些教师和校长走了而降低水平;差的薄弱校可以通过教师和校长流动,提升品质。此外还要对农村学校在职称上给予倾斜。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改革教师职业的从属。要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交流意见和配套工作措施。力争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的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制,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县管校用”这种义务教育教师的管理制度,把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这样就为校长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