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话:“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将走向何方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16-01-28 阅读量:0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乃至各个行业中的地位转变。那么,区域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该如何发展?第四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上,一场主题为“‘互联网+’时代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沙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主持人:刘华蓉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 

嘉 宾:李志民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席建中 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 

郭春芳 福建教育学院副院长 

陈德怀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毛新生 网龙网络公司首席技术官  

孙其华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

有了技术更要注重利用

主持人: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从以前“教育+互联网”,转变成为现在的“互联网+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

郭春芳:“互联网+”背景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们能不能适应这种新常态。现在,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但是真正有多少教师熟悉并且使用这些技术?目前并不多,尤其是在乡村学校。所以我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互联网+”时代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师资队伍跟不上,再好的平台、再好的技术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席建中: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关键要考虑课堂教学。当下,教育局和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对学校进行管理,但其实最薄弱的地方还是课堂。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先进工具。怎样把互联网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所以在推进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这种现代化的工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信息化。

孙其华:我觉得,互联网时代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县域层面的教育改革,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正在显著提升,因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是以县为单位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区域的地理边界在淡化,但其内涵特色在强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区域的行政级别在淡化,发展水平却在强化。从这些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要注重该区域的教育发展主张,注重该区域的教育发展特色,注重该区域的“三名”情况——名局长、名校长、名学校。 

陈德怀:我在10年前提出了无缝学习的概念。无缝学习其实就是一种结合,正如其他人所说的,人与物的结合、人与人的结合。就教师培训而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能不能通过互联网创造出教师培训的一些有效方法,这是我很期待的。 

毛新生:区域教育的一个关键词是教育,“互联网+”时代究竟为什么需要教育?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希望教育能面向未来培养我的孩子;我希望教育能以人为中心来思考,而不是以分数为中心;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能够创造出价值,而不只是为了考试。所以我建议,区域教育发展应思考,如何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来尊重。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东西就在人们手边,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可能更多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生存、发展、创造能力,互联网及各种技术在此就有了用武之地。比如,翻转课堂可以让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因为这些数据很快就可以被计算机收集起来并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互联网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教师教得更轻松。 

此次峰会的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其实,区域和互联网本身是有“冲突”的,互联网没有界限,而区域的概念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打破了,所以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区域与互联网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

李志民:我们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教育公平。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我想互联网正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学校的部分功能将被取代。课堂知识传输的部分因为有了更好的方式——互联网,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教育更多地开始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从这个角度讲,教育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教育信息化要关注差异

主持人:刚刚几位专家主要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应该怎么做?我们又该如何推动“互联网+”与区域教育的有效结合?

席建中:关于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我认为省级、市级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县级更重要。义务教育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如何推进“互联网+教育”,这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何在县级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我认为,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目前,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这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刚才也有专家提到,许多学校配备了计算机设备,但是利用率比较低。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教师开展针对性培训,这样才能真正让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

郭春芳:目前,各级政府对教学设备的投入非常充分,但是一些地区的利用率不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各级政府在考虑公平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资源分配是否公平,而忽略了实际运用的不公平。虽说拥有同样的设备,但面对不同的师资,学生的信息素养差距也会很大,而且这种不公平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育其实“冷热不均”。企业非常敏感,一下子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是教育系统本身并不敏感;社会比较热,校园比较冷;城市比较热,乡村比较冷;课堂外面比较热,课堂里面比较冷;学生比较热,教师比较冷。这就是当下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就目前而言,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教育系统方面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并不强。

作为一名教师兼用户,我认为,教育信息化的产品,第一,必须要满足教师或学生需求;第二,用起来要容易上手;第三,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有效果。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区域教育改革的推进主体依然是教育系统,但是仅仅依靠教育系统推进显然是有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引入企业,引入企业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产品、先进的理念。只有这样,区域教育改革的推进才可能更加顺利。不过,尽管目前互联网教育企业非常多,但他们想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教育改革服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主持人:上面说的教师的话题也好、区域的话题也好,是需要有推动力的,要有人来鼓掌喝彩。孙其华社长,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孙其华:就这个沙龙的主题而言,去年可以讨论,明年也可以讨论,因为目前整个中国基础教育和区域教育正处在转型发展之中,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基本均衡的时代,政府要提供资金将学校的资源配置调整均衡,而要想进入到优质均衡的时代,就需要学校为自身注入动力,要学会自主发展,这时的责任主体就从政府回到了学校、教师身上。所以我认为,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条件的改善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主持人:据悉,教育系统正在修建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对此,我想问问李志民主任,我国教育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怎么修?

李志民:刚才许多专家都谈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什么叫公平?哲学意义上的公平是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法律意义上的公平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经济意义上的公平是诚信基础上的等价交换。那么,教育意义上怎样才算公平?其一是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公平,其二是受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其三是受教育结果评价的公平。如何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我们曾承诺过,给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1G到3G的网络带宽,我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投入,现在主干的带宽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目标……目前,教育方面的“信息高速公路”还在稳步推进中,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好这样一项技术。不过也要跟各位教育局长说声抱歉的是,之前我们一直主要关注高等教育,今后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基础教育。

观念转变是第一位的

主持人: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思维比互联网更重要。我们能不能有互联网思维?在座的专家都是一个个节点,每个节点连接起来不就是一张网吗?这些网互相之间串联起来,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吗?最后,各位专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来告诉教育局长们,怎样更好地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

毛新生:融合。教育部门应该和企业相融合,真正去行动、去实施。

陈德怀:教育其实要创造需求。校长和教师原本可以觉得不用电脑、不用互联网没关系,但是长时间的社会影响会让他们改变这种观念,然后再通过校长和教师引导学生的需求。

孙其华:区域教育改革要想成功,主政者要想成为区域名局长,就应该多关注教育发展趋势。如果说,一个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是高度的话,教育信息化就是广度和速度。

郭春芳:教师的信息素养将助推教育发展。

李志民:在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年代,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转变,希望局长们能转变观念,也推动教师们转变观念。

席建中:希望各位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科学利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