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再造自我

作者:吕媛 来源:云南省 发布时间:2018-02-06 阅读量:0

与其说这是关于这次培训的思想汇报,不如说是我成为共产党员以来的思想汇报,是我上本科到如今的思想汇报。这些日子,我的学习生活,价值观有转变。

学习——“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去了一所不理想的大学(虽有遗憾,但也不后悔)。没有特别的原因,大一刚开学我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班里第一个被“推优”的人,也成为了第一个入党的人,也成为了组织委员,组织委员一当就是5年。有人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但是大学四年,我没有逃过课,我的大学也很完整,四年过得特别充实和踏实。

记得大一刚结束,我就评上了奖学金,坦白说,那时也没怎么努力。从那以后,我就有些“刻意”的去努力了,新闻学本来就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有幸大一下学期我在老师的介绍下去了新华社云南分社智库信息服务部实习至今,新华社的杨琨老师还经常开玩笑说,“你是实习时间最长的”。也许是对新闻的热爱,在新华社实习一待就是3年多,期间还同时去过《都市时报》等媒体实习,从记者到编辑再到摄影记者,这些都是我成长的见证。

老师们是我的榜样,举手投足间都足以感染我,让我不知不觉的就去努力靠近他们,我总觉得,人这一辈子,除了追求物质财富以外总得还有点别的什么东西,所以我选择了考研并且考了哲学,有人问我是不是哲学录取分数低才考的哲学,坦白说来,当时并没有想过分数的问题,只是按部就班的去看书,最后考了专业第一。

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充实也非常值得去怀念,大三下学期课就很少了,我开始查找一些关于考研的资料,之后几乎每天都会去明德楼五楼自习室,但却不是每天晨钟暮鼓黄卷青灯,时间安排比较灵活,学习比较被动的时候,我会快走一个小时,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减压,那个时候虽然自习室都是安排满了人,但是真正去的没有多少。黑板上的倒计时20天时,教室里已经只有三五个“战友”了,难免有些紧张,但反而希望赶快考试,考试的那几天和同学在考点附近住,从考前一天晚上到考试结束,毫不夸张地说,除了考试那几个小时处于非常清醒状态,其他时间都是迷糊的,带了书,可是都没翻开,考完回酒店倒头就睡。考完试后,并没有之前想的那般如释重负,仍然每天在看书中在实习中等待着成绩。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及时查,而是过了几天,有同学问我了我才去查,看到成绩的时候内心很平静但是眼泪也不自觉的掉下来了。

上了研以后,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我一度的不适应,很多时候也很迷茫,后来是因为“读书”改变了我,让我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现在,我在东陆园的校园里学习生活,每天过的生活就像考研的时候一样,心里有梦想,就自觉的去学习,坦白说,有时候我会很羡慕那些花费大量心思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女生,也羡慕那些随时可以逃课去逛街的的女生,羡慕她们的自由,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不断的累积知识才能让我获得满足,我总觉得,多读书,内心才不会决堤,也开阔了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哲学,不再局限于中国的书,专业学习之外也看我喜欢的新闻传播学、文学以及“两学一做”的书,例如《之江新语》《知之深爱之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大道之行》等,在这其中,我被伟人的思想所折服,被他们的魅力所感染,也更加明白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意义。

工作——“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工作更多的就是涉及到“基层党建”以及支部和学院的各种事情。本科期间有老师手把手的交代和布置任务,研究生期间很多都得靠自己琢磨学习,这期间和其他支部的同学以及学院的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提升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了解了发展党员的细则以及各类台账痕迹工作,因为要写各种汇报,也了解了一些文本的写作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很荣幸暑假7月份参加了“走进边疆、理解中国”的调研活动,我自己的调研项目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研究”,我亲自感受了祖国今天的伟大和我们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了民族的智慧和勤劳。此外,我也主动成为农业部和四川大学合作的微信公众号“美丽乡村”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郁伍林的公众号“云南怒江怒苏哩150客栈”的编辑,以期在此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基层、了解边疆、了解祖国发展。在这些工作中,我最大的了一个体会就是,做工作要有“奥康剃刀”的思维,如果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就会收获到“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2016年11月我到了怒江调研,回来写了一篇文章《学习高德荣精神,践行“两学一做”》,这篇文章在学校“两学一做”征文中获得了优秀奖,张磊老师告诉我,我是公管学院唯一获奖的学生,书记还在大会上宣读了名字。说实话我内心是平静的,当初并不是为了获奖才写文章,而是真正地被共产党员高德荣的精神所感动,记得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满含泪水,我想我是被这种共产党员的精神所震撼了。

生活——踌躇满志,谦卑温顺

不卑不亢,心中既有高山,又有深谷,既对生活踌躇满志,又谦卑温顺,繁花过眼,仍旧内心纯真,沧桑履目,依然面不改色。可能有些鸡汤,可这是我对生活态度的向往,我也在努力。读研两年可以说从生活上我陷入了“低谷和不安”。亲人去世的悲痛,家里经济收入的无能为力.......这几年爸妈分别住院,看着妈妈做手术,我在家属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候,我能听到自己手抖的声音,我不敢面对爸爸的检查结果,一年不到,外公外婆相继去世,面对外公外婆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无能为力与伤痛,整夜整夜的失眠与不安。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的接触死亡......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又遗憾的世界。每个人一生,时间或长或短,都要面对很多事情,有很多人教我们努力活下去,教我们怎样面对生,却鲜有人教我们怎样面对死亡,我不怕死,怕的是我至亲至爱的亲人们离开……还有很多话未说完,还有很多情来不及诉。10日凌晨我清醒的梦到外婆走了,10日天明打电话回家,得知外婆确实走了。………外婆始终没能熬过80岁,近来三年,也许是外婆这一生难忘的三年吧,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天天坐在沙发上打盹”,也许,她在回忆青春,回忆从会泽来到宣威的不易。我也不知道外婆年轻的时候经历了些什么…印象中的外婆乐观、热情,善于言谈,这几年却不讲了,只是守着躺在沙发上的外公,去年今时,外公走了,外公一生勤勤恳恳,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外公很爱干净,收拾穿上干净的衣服,却一点也不像农民,只有伸出他那双常年与黄土打交道的手,才显得那么不和谐。外公走后,我不敢回忆任何与外公有关的事,痛彻心扉和不舍。妈妈说,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看着自己的亲人离开这个世界,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一年间,妈妈痛失双亲,住院手术,爸爸住院,这是艰难的一年。在回家送外婆最后一程的路上,我想到外公家里的火腿香,忆起外公买的草莓味的威化饼的味道,想起外婆冬日帮我捂脚的温暖……泪水模糊了双眼………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说“如果人不会死,那么就会活得百无聊赖”。是啊,也许,是死亡赋予了活着的意义。我不再害怕死亡,我会尽量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我将继续踌躇满志,谦卑温顺。

从小我有一个当公交车司机的梦想,因为我觉得可以为大家服务,很多小伙伴嘲笑我。后来我有了当老师的理想,我觉得那是传播知识的光辉职业。我问过很多“学霸”他们的职业理想,他们说希望找工资高又清闲的工作。而我却不那么想,我还是觉得人这一辈子(尤其是共产党员)除了赚钱,除了追求物质享受,总还得有点其他什么东西。就像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的作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职业选择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了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以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死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成为共产党员以来,我觉得我所经历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是一个超越自我 、完善自我、再造自我的过程,未来,我期盼自己能与德者同行,虚怀若谷,求知若渴。

(作者:云南大学  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