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作者:姚明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09-27 阅读量:0

高校思政课建设要秉承改革创新的精神,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思政课的讲道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高校思政课通过案例讲道理,是将理论知识深化、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思政课案例教学,要遵循思政课特点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把握案例教学规律,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升思政引领力。

案例选择的导向性和科学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为内容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案例开展教学至关重要。合适的案例能够切实有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涉及的相关教学内容也在持续更新,教学案例的选择既要关注导向性,也要关注科学性。

一方面,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的案例选择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鲜明的政治立场,避免有争议性的案例。而对于负面案例则要做好正确引导。思政课内容涉及广泛,且系统性、抽象性的理论知识较多,需要借助有价值导向的案例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内容。

另一方面,案例的选择也要有科学性。案例选择不仅要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有典型性、必要性和针对性,而且要体现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符合整体认知和接受水平,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教师通过梳理课程的教学逻辑和重要知识点,将那些不易解决的重难点内容依托案例教学的启发性和鲜活性来进行阐释,将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长期记忆。同时,案例教学要适度,要针对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判断是否有必要运用,对切入的时机也要进行很好的把握。

案例编写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和学生多样化成长的需要,案例教学逐渐成为促使思政课讲得鲜活一些的重要方式。为此,需要系统性和规范性地推进案例编写工作。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建设教学案例库,特别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开发一批党的创新理论主题案例。思政课的案例编写既要充分参考借鉴其他学科,又要根据思政课的特征进行探索,形成规范化的编写范式。案例不能局限于热点事件和历史典故,还要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著作等。

教学实施的流程性和拓展性。

目前,思政课开展的案例教学不在少数,但多呈现为举例教学和案例讨论,且效果需要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在思政课中开展案例教学要注意流程性与拓展性的统一。将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流程规范化,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课前,教师需要进行备课,将理论点、案例内容和思考问题等进行合理编排,学生按要求熟悉案例内容和背景资料;课中,教师以提问、讨论、点评和总结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基于事件的全部信息和整体过程,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较长时间的思考、分析和讨论,由具体到抽象,从案例中学习领悟理论知识;课后,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反馈进行反思,改进教学,学生对案例讨论和分析思考进行回顾,深化理论学习。整个案例教学的规范流程体现为归纳式的思维过程。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和多样化的学生需求,教师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参与主体的主导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要注意平衡教师的主导性与师生的互动性。

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中的主导权。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和课堂限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出现观点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要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地纠正错误,把好政治关,守住思政课的底线。教师还要进行反馈和总结,做好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案例讨论中的互动性,既包括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案例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案例分析,也不是简单的师生“提问+回答”式互动,其有效性在于学生广泛、积极地参与。案例讨论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讨论,要允许不偏离正确和主要方向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出现,并通过学理分析和逻辑推演做好交流和总结,使案例既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又不失去其本身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用好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机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