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中国内地高校实行书院制改革以来,书院制高校的数量也从2005年的两所上升到现在的100多所,书院育人也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展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对过去单一的学院(系)负责学生培养教育的模式与观念带来较大的影响,学院和书院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会日益凸显。
截止目前,从书院与学院对应关系角度看,书院在高校内一般有两类存在形态。
一是“院中院”模式,即书院隶属于二级学院(系),或者是学院办书院,书院的人事、财务、教育和管理权限受学院的直接支配与领导,书院育人工作是在学院支持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即书院是学院的“增量”,书院具有典型的从属性。这类书院一般会在原某某学院的基础上,重新再起一个有书香气息或文化内涵的名字,叫某某书院。书院的学生构成完全来自“母体学院”,书院的育人工作也基本维持原来的工作模式,可能会增加一些与书院名字相匹配的文化建设或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来打造书院的特色和体现书院的存在价值。
二是独立书院模式。即书院是学校重新成立的二级教育教学单位,与传统二级学院平行平等,其“人、财、权、责”完全不受学院支配,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等有关政策的范围内,独立自主开展育人工作,书院具有典型的独立性。这类书院学生来源较为复杂,通常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专业进行交叉“混编”在书院,一个书院会对应几个学院。书院和学院会有较为明确的分工,有一些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书院负责生活,学院负责教学”、“书院负责育人,学院负责教书”,也有学者比喻为“书院是母亲,学院是父亲”等等。总之,一般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工作,教学之外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由书院来负责。
第一类书院形态,基本不存在“两院关系”,因为其“两院”从根本上讲是“一院”,其协同等问题甚少且隐藏在内部。第二类书院形态,存在较为突出的“两院关系”问题。也是笔者今日要谈的重点。
“两院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体制客观造成的。大学要做人才培养改革,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又一载体应运而生,独立于传统学院之外,从体制上和学院平行平等运行,从业务上和学院合作协同育人。因此,两院从客观上就存在要合作要沟通要协同等问题。
二是观念不同造成的。我国目前高校的管理教育设置框架,还基本沿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模式,高校二级学院的工作人员和老师的人才培养观念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模式,对于“书院”还不完全了解,有的甚至不理解,个别情绪激动的还会不理智,对书院有着“天然的排斥心理”。
三是人的问题造成的。人的问题存在于两个层面,管理层和基层。因为两院的作用力指向都是学生,要形成合力,管理要协同,基层要沟通。在协同与沟通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性格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态度就会出现,考验着双方的格局与思维。
对于两院关系问题,要想彻底解决,用某双一流高校一位资深书院院长的话来讲,那就是“过于复杂,基本无解”。
笔者也针对两院关系一直在研究如何减少沟通成本,更好地提升两院关系质量,双方真正形成清晰的合力作用于学生,形成一些拙见,以供参考:
一是学校在实施书院制人才培养改革的时候,从制度上切入,把书院和学院培养人的权责分工要厘清,把书院和学院培养的目标要一致,形成学院和书院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实现目标的路径有不同分工的制度导向,同时,学校对两院的考核目标和涉及学生成长的内容与参数必须要“同向同行”。从制度导向、从考核指向要对两院形成刚性约束。
二是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要变。在书院制改革的问题上,学校要经常性的通过组织手段来统一众多老师与职工的思想,引导广大教师和学院的管理人员也要站在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上看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老思维老观念老做法可能需要改一改,变一变,以此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教育部自2017年以来连续发文鼓励和支持高校进行书院制改革、尝试与探索,目前,包括清华、北大、复旦、南开等高校几乎都在做书院制,教育大省河南省全省推行书院制,高校书院制育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书院去尝试去探索这种趋势,应该受到学院的尊重与支持。
三是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育人格局要大,方能更好育人。很多阻碍两院关系发展的原因是两院管理层中个别领导合作意识较差,对双院协同育人的理解不够。在双院沟通协作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配合甚至设置障碍,如此行为上行下效,自然基层的老师之间沟通合作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两院关系质量,影响协同育人效果。因此管理人员和教师及辅导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以大格局大思政育人的态度来看待两院关系,一心为学生成长思考,为学生成才服务。
以上所述,虽不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两院关系问题,但也不失为两院关系推进继续向好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与做法,可供研究书院制的领导和学者参考。
作者:程永清 ,西京学院允能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