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重在“以文化人”

作者:侯志水 来源: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8-12-05 阅读量:0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何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重大的现实课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高校和高等教育任重道远。

一、高校是文化高地

高校高在什么地方?不是高在高楼大厦,而是高在思想文化。因为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正是一批以大师为首的专家、学者、文人荟聚的地方。俗话说,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正是这样的文化氛围才能够孕育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和后进之辈。尽管现在是个大师匮乏的年代,但古今中外先贤、哲人的思想,依然存活在大学校园当中,为世人奉为圭臬,从中汲取力量。大学大在什么地方?不是大在校园,而是大在宽博大气。具体而言大在“学问精深”,大在“理论恢弘”,大在“思想厚重”,大在“从善如流”。“大”学非“小”学,大学是“成人”治学。大学需要宽广的胸襟,非凡的气度,高屋建瓴的见识,和学以致用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抓牢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内在的文化自觉与发展逻辑,高校的职责在于“以文化人”。

二、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总结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一是在共产党人,在于共产党人的政治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强调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在于人才。在于高素质的的劳动者。高校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要培养心向党、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的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当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具体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知识文化的学习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列宁曾经把青年人的任务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是知青出身,他讲到:“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认为青年应把学习作为修身的重要环节。毛主席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一个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到很远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那会苦煞人。”没有知识没有技能,缺少本事,恐怕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早在1939年毛主席就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要树立本领恐慌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资本。如果不努力 “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这里的“三个赢得”,不仅道出了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也道出学习的自觉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道出学习的长期性、开放性和战略性。推动建设学习大国不仅需要有热情和意志,更需要有行动。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会学习就等于学会生存。当代知识青年,应该自觉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自觉成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党和国家的后备干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和人才的优势才会体现,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才会大有希望。

高校当构建宽舒和谐的育人环境。一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供更多的沃土。二是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做起,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三是学校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四是学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名校,努力发展硬件和软件设施,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四个以”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高校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教师主体、尊重管理者主体,调动三个主体的积极性,为教育主体尽心尽责尽力服务。

三、“以文化人”高校任重道远

世界在变,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在知识爆炸、信息集成、价值多元、网络文化多样的环境下,高校以文化人的任务更加艰巨。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传统教书育人的内涵也应随时代的改变而充实进新的内容。无论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与手段,还是教学内容与形式都需要与时俱进,要体现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时代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性,富于新时代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笔者主张教育“四化”方针:即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最终实现教学过程趣味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高校作为文化思想的荟萃之地,应该充满文化自信,师生应该带头自觉做文化自信的表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域外优秀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形象,构筑好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指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文化和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在摸索中求“是”,必须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把人口中蕴含的智慧挖掘出来,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以文化人”的作用,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春风化雨,也需要阳光、土壤和有机肥料。高校以文化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党和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家庭、个人等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进来,合力为之 。高校是育人的场所,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我们坚信:高校“以文化人”将持之以恒,驰而不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注: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90259SZ。

(作者:侯志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