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教室里的“C位”变“随位”

作者:汪文华 来源:蒲公英评论 发布时间:2020-08-11 阅读量:0

猪年央视春晚小品《抢C位》反映了一些家长对孩子座位的特别关注,他们为孩子能坐在教室里的“黄金座位”而相互“争夺”。笔者曾担任过初中和小学的班主任,也遇到过“抢C位”的家长。据观察发现,当下的家长“抢C位”有明有暗。明“抢”的家长是极少数,而暗“抢”的家长也有一些。暗“抢”的家长一般通过托关系打招呼、请客送礼等方式,以孩子的注意力、视力等问题为由,以实现对“C位”的占据。暗地里的“抢C位”,无疑滋生了学校的微腐败。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曾指出: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充分利用不同座位模式的特点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满足不同课程和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是教学环境设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H·考尔提什科夫指出:“学生在教室里应该如何安排座位——这是学校教育生活中琐事之一。”笔者想补充一点,这是重要的琐事之一,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上课的效果。通过安排好学生座位保证上课效果,确实是一件重要的日常工作。

H·考尔提什科夫认为,上课的效果和课上的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室内学生座位排得如何。正确选定学习的位置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合适的学习位置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保证他们心情舒畅。田慧生曾认为,课堂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社会交往、学习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整个教学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基于对孩子学习成绩和成长发展的考虑,家长对孩子座位的特别关注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宜一味指责和全盘否定。

对于家长“抢C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该反思和改进自己在安排座位上的决策和行为,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效化解“抢C位”的风波。笔者认为,不妨让“C位”变“随位”,使教室里真正不存在所谓的“黄金座位”。“随位”的“随”,不是“随便”,而是要做到随“人”、随“意”、随“课”和随“访”。

第一,随“人”,指的是学生座位安排首先需以人为本。随“人”就是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和其他身心方面的因素。目前,有的班级还有身体残疾学生和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学生(主要是培智生),他们尤其应该得到特别关照。那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接班伊始,全面掌握本班学生身心状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那种开学时按身高次序分组排队临时坐或随便坐,不久后确定座位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学生座位风波的发生,还可能由此产生家校矛盾。

第二,随“意”,指的是学生座位安排需遵从班级众意。这个“意”不是任凭学生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想怎么坐就怎么坐,而是指根据大家共同制定的班级规矩,共同约定座位安排的原则和要求,并依此确定和调整每位学生的座位,而不是仅仅由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这个班级规矩的产生,班主任要深入进行多方(包括全体学生及其家长、所有任课教师)沟通,在落实随“人”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众意,让学生座位安排的共同约定得以有效地遵守和常规化执行。

第三,随“课”,指的是学生座位安排需根据课堂需要。班级座位形式受学生人数的制约。大班额的班级普遍采用秧田式,而采用其他方式则难以实现。如果是小班额的话,就能够根据学生活动需要,采用其他方式摆放桌椅,如小组式、圆形(含半圆形、椭圆形)式、餐桌(会议桌)式、马蹄式和无座式等,从而将“C位”消除掉。这些方式各有利弊,如小组式和餐桌式有利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圆形式能激发学生表达自我,马蹄式有助于师生交流,要合理统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第四,随“访”,指的是班主任及时跟进座位安排反馈。经过随“人”、随“意”和随“课”,也难免有一些不尽如所有人意的地方。作为班级工作牵头人的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各方对座位安排的反馈情况,在“访”上主动下功夫,并及时进行处置,争取大家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同时,经常关注学生座位安排的研究成果(“访”智慧),主动进行学生座位安排的研修(“访”经验)也很必要,以顺应培养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与同事、家长和学生们共同进行教室里的场景革命。

(作者: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 汪文华;来源:蒲公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