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整合促成长 追求卓越谋发展

作者:吕德胜 来源: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北关小学 发布时间:2018-02-02 阅读量:0

图为北关小学2017年校园艺术节开幕式现场

翼城县北关小学始终坚持以“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思想,围绕“向课改要质量、向课改要效益、向课改要品牌”的理念,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从管理、资源、课程等多个方面化零为整,进行整合,并把“优化整合”申报为省级一个课题,进行长期、细致、深入地研究,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整合管理,为师生减负

传统的学校管理,部门划分过细,德育处、大队部、心理咨询室、学籍管理中心、教师管理中心、学业评价中心、教学研究中心、电教中心、档案室、办公室、打印室、总务处、工会……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所有的职责最终都要落脚到教师身上,教师觉得头绪多、任务多、负担重。所以,我们认为改革管理机制要先从整合部门做起。

1.整合学校管理部门

最初,学校先将德育处、大队部、心理咨询室整合为“政教处”,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学籍管理中心、教师管理中心整合为“教务处”,面向教师,为教师服务;学业评价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整合为“教研室”,面向课堂,研究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电教中心、档案室、办公室、打印室四室合一,由专人负责。另外,学校还要求“教务处”和“教研室”两个处室进一步合并,统筹工作,由两条线拧成一股绳,教师学生、教育教学合为一体,共同制定计划、开展工作,整体性增强,各项工作能根据轻重缓急、要事第一的原则有序安排。这两个处室的人员因为有了更多的相互沟通交流,视角拓宽了,思维立体了,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所有教师从面对多种检查的应付变成了只面对一种检查的专注,负担减轻了,压力变小了,心情自然舒畅了好多。这些改变很好地体现了我校以人为本,提质增效的理念。

2.整合各种计划、方案

学校管理部门的整合使像线团一样的模式变为分工明晰的几条线,简单了,清楚了,但慢慢地我们发现每个处室都不遗余力地制定了好多计划、方案和评价办法,单单是学期初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学习一遍,就要坐上好几个小时,讲解者口干舌燥,教师们昏昏欲睡,这么多繁杂的制度全部要教师执行,怎能实现?改革需要继续,继续整合。于是,我们校委会成员通过座谈、讨论、开教师代表大会等方式多方征求教师意见,将政教处、教导处、教研室、办公室、总务处等五个处室的原有计划、方案和评价办法中重复的、交叉的、表达不清的进行删、改、换,整合到《北关小学教师成长方案》和《北关小学学生发展方案》两个方案中。这样一来,教师、学生需要学习、执行的制度减少了,评价的要求也明确了,从云里雾里走了出来,能清清楚楚看前方,往前走。

3.整合管理方式

当机构合并,制度精简后,各个年级及学科组也要面临“结构化”。我们把六个年级整合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的负责人分别由几位副校长担任,全权负责所辖段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质量,我们称他们为“段长”。各学段可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立小整体。学段管理制,使工作不再是从上而下的指挥,而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有益于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

4.整合聘任方式

早在2006年学校就实施双聘制。首先,教师自主选择适宜的学段和岗位,填写《岗位申报表》,然后再由学校、段长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聘任班主任、副班主任及学科教师,聘任原则是既能满足个人的心愿,又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如果在双向聘任中自己的选择与学校的选择不能达成共识时,要进行第二轮的申报和聘任,实在不能达成共识时,学校会建议教师进行流动。这样的聘任方式,使因人设岗,变成了因需设岗,更加灵活高效;这样的聘任方式,源自一线,符合民意,以人为本,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这样的聘任方式,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自身的优势,也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整合资源,促教师成长

事在人为。学校要发展,必须先发展教师,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各项工作高效完成的有力保障。回首三年来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在各个方面走得顺水顺风,主要得益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也进行了整合。

1.整合优秀团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我校“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实现了“打造个体,提升团队”的美好愿望。“团队、分享、合作、交流”是自“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使用最多的几个词语,也正是受益于这几个词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自2012年至今,我校李娜、李宁等五位老师被评为省、市教学能手;席鹏、李慧、薛晓琼、张娟等十五位教师分别参加了第三十九届至第四十七届全国“创新杯”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并荣获特等奖10名,一等奖6名,尤其是2013年11月10日,我校教师王艳巧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荣获一等奖,这是我县教育界近十年来的首例,也是我市近五年来的首例。相信有这支强有力的名师队伍的辐射、推动,我们的课堂研究会更趋于务实、有效,进而实现高效。

2.整合学习过程

学校是个大家庭,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每位教师的努力。我们秉承“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思想,把所有教师整合成一个整体,在《北关小学教师成长方案》中明确制定了《教师培训制度》,我们依照“走出去,看一看;请进来,听一听;坐下来,议一议”的工作思路,有计划地给所有教师创造学习机会、提升空间。去年,我们先后邀请了北京创新作文主编闫喜斌主任等13位学科教研员来我校进行课标解读、主题讲座、听评课和座谈,以实现专业上的引领,课堂上的指导。同时,我们还分批分次地组织了大量教师外出培训。

不断经历着,学习着,理念就会改变,理念变了,课堂就变了,变得每一堂课上都有了无声胜有声的自主的思考,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共同的交流,变得更实在,更有效了。

3.整合教师特长

我校教师业务精、素质高,许多教师都具有一技之长,吹拉弹唱、书画琴棋、朗诵、演讲、舞蹈、体育运动等各个方面的人才应有尽有,面对这样喜人的现状,我们没有盲目乐观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在整合中求发展,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他们分成了若干活动小组,在学习、研究、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提升。这样的整合,既丰富了教师的生活,也为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整合,我校孕育了一支爱生乐教、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他们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书写着拼搏与上进。现在学校有国家优秀教师1人,省级名师10人,骨干教师4人,学科带头人1人,教学能手7人,优秀班主任12人,市级名师3人,骨干教师9人,学科带头人3人,教学能手15人,优秀班主任16人,县级教学能手、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62人。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保障了课程改革的进行;这样一支卓越的团队,幸福了学生成长的过程;这样一支出色的团队,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理想。

三、整合课程,求学生发展

翻开新课标,随处可见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学习。”综合、结合、整合这些字眼反反复复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冲击着我们的思想,于是,我们北关小学人又走在了整合课程的路上。

1.整合教学内容

在原来的课堂上,老师们总是特别关注自己的教案是否完美,自己的语言是否精练,自己的讲解学生是否能听懂,而对孩子们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却熟视无睹。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思考了,也不发言了,只是呆呆地听老师讲,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的灵性就这样被慢慢地抹杀了。

我们知道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在,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四步多课型”的基本框架。“双向”指教育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我们这样做就是要把这两个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统一、相互能动、相互合作、相互作用,达到教与学最大融合,最优化课堂效果。“四步”指课堂教学四个基本步骤:①学生预习,教师导学;②学生合作,教师参与;③学生展示,教师点拨;④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走到这里,课堂的确发生了变化:老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了下来,来到了孩子们的中间,和他们一起质疑解惑,讨论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回归,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笑容洋溢的脸庞、充满智慧的眼神成为课堂最美的符号,他们别具匠心的见解、充满童趣的话语、给予教师莫大的享受,课堂出现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2.整合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

古人云:思则活,活则深,深则透,透则新,新则进。撰写教学反思,进行课题研究是我们教师思考、提升、创新、成长的必经之路,我认为要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离不开课题的驱动,所以在2012年9月,我刚刚调入北关小学,就提出了“人人要有课题,人人都要研究”的想法,当时,在和李红梅、陈志宏、李凤华等经验丰富的年长的教师座谈时,他们说:“人人有课题,比较盲目,也不现实,很难落到实处,不如让教师做好分内事,依托课堂,研究课堂,向每一个四十分钟要质量。”于是,我们又开始探究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上完课后,教师要将自己的经验、心得和课堂上出现的所有问题及时写下来,与本组,甚至本学段教师共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整理完善后写在课题研究记录本上,长一些,短一些,都可以;一天三次,三天一次,都能行,只求真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这样的研究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改造课堂,老师们想做,愿做,乐意做。座位怎样排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小组如何分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怎样评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问题如何设置更科学,小组长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等等这些与提高课堂效率息息相关的问题都在研究过程中被一一解决了。

3.整合课内外阅读

 “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只是用教材教方法,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教育人的共识,仅仅依靠教材,学习教材,进行课内阅读,所得就会非常有限,也远远不能满足课标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为此,我们加强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在语文课上,围绕每个单元主题进行拓展阅读,及时补充大量的或文字或图片或视频资料,及时引导读同类文章,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整本的书。

4.整合活动与学科

一路走来,我们依附翼城丰厚的艺术底蕴,依托学校发展进程中丰富的文化积淀,依靠专业特长突出的教师资源,以翼城花鼓为切入点,组建课外活动特长队,先后成立学校少儿花鼓艺术团,天籁之音少儿合唱团以及器乐演奏、军乐演奏、舞蹈表演,书法绘画、主持朗诵等团队。积极开发编写校本教材,把花鼓、器乐引进课堂,不断加强时间保障、师资保障、管理保障和质量保障,逐步形成了以课堂为基础,以团队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促发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体系。近年来,我校少儿花鼓艺术团应邀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文艺演出,参加全国舞蹈大赛,先后8次荣获国家金奖,学生个人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种艺术竞赛活动,先后有3000余人获奖,每位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气质,学生素质整体提高。

四、整合过程,提工作效率

整合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活力,我们无比欣慰。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又尝试着在德育渗透、备课、学生训练等方面继续整合。

1.整合德育渗透过程

德育不应该是坚硬的、棱角分明的。当我们刻意进行德育时,当孩子们知道德育就意味着自己要去“受教育”时,他们就会本能地在心里竖起一道屏障,这是传统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我们觉得德育应该是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可以在课堂、活动、家访、文化建设等等各种场合的沟通和对话中,与孩子的内心、人生对接。为此,我校将德育渗透进行了有效整合,主要从文化长廊、班级文化、楼梯与走廊、校园广播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独具匠心,意义深刻。每个班的教室都悬挂着师生共同商量制定的班名、班风;每月围绕主题在班级文化墙展示书法、绘画、手抄小报、优秀作文等,每一期都是创意无限,每一期都是精彩纷呈。

2.整合教师备课过程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先前,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书写教案,力求教案有个性,适合自己,可是检查时总会出现抄袭、雷同甚至一模一样的尴尬,问及老师,他们总是说这样人为地“复制”备课实在是辛劳,既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又没发挥太大的作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经研究之后大胆改革,摒弃了人人写、课课写的传统做法,要求各学科组教师进行期前备课、集体备课,备优质高效的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具体说来,有五个流程:

一是多人合作,制定目标。各学科组所有教师研读课标、熟悉教材,共同梳理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共同制定课时目标。

二是组内分工,编写教案。要求各教师依据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每人几个课时,因为仅有几个课时,因为要被所有教师使用,所以每位教师在编写时更加用心,更加认真。

三是再次合作,共同完善。组内教师坐在一起逐课讨论、修订、完善教学设计。在这一阶段,个人的劳动融入了集体的智慧,更加可行、实在。

四是复印装订,人手一本。将集体讨论稿复印并装订成册,减少了人人要写的麻烦。

五是二次备课,继续完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进一步更改、完善、修订备课,形成个案,以求更科学、更实用,来年用起来更方便,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所有年级各门学科两个学期的所有电子备课内容,档案室里存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备课达500多册。

就这样在合作、分工、再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为他们争取了更多的教学时间,一方面也提高了备课的质量,让我们的备课更符合我们的教情、学情、教师、学生。备课方式的变革方便了教师,提高了效率,我们欣喜,但这并不是终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思考,进一步探究整合。

3.整合学生训练过程

当下打造实效课堂、高效课堂蔚然成风,但几个关键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学生必须先学。教室走入课堂之前,必须搞清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的,甚至要弄清楚那些学生的何种问题是需要教师去有针对性解决的。二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能,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异见”。教师要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三是,学习一定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这些因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交流研讨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这样反反复复的小合作、大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训练扎实而又有效地进行着,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在逐渐形成和提升。

依托整合,减负、提质、增效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但这条整合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北关人将踏踏实实地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朗,我们将以人为本,在优化整合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在追求卓越中促进教师、学生幸福成长。

(作者: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北关小学校长  吕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