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考试方式要有所突破

作者:阚兆成 来源:蒲公英评论 发布时间:2018-02-02 阅读量:0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以《从校内考试制度看优质学校的密码》为题,公布了对初中“校内作业与考试制度”两个教学环节所做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教学质量越高的学校,考试自主命题、单元检测比例越高于其他学校,考试后以质量分析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也比较深入,而普通学校则往往靠增加考试次数,试卷采取拿来主义,考试后分析做得也不够到位。教学质量越高的学校,作业改编的比例越大,越重视作业的批改。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确定浙江为全省参与的实验区。本次调研就是对改革成效的一次调研,虽然调研切口较小,仅仅聚焦校内作业与考试制度两个要素,但这是教学常规中长期纠缠不清的疑难问题,其参考意义是比较大的。

这次调研基本摸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三个层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不仅对浙江而且对全国都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不仅对初中学段而且对小学、高中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区域层面要由控制性统测统考向指导学校完善质量管理转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区域性统测统考被视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制度,甚至是抓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这种简单化、粗放式的管理,给教师带来了横向比较的压力。简单对学生成绩进行横向比较,这正是题海战术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

遏制这种依靠统考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还原学校考试的形成性评价功能,构建目标与过程清晰、体现学生立场、激活教师智慧,旨在促进学习的科学规范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中之重。

二是学校层面要由教考分离向校内考试教考一体转变。目前,很多管理者仍对考试有一种误解,以为考试是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和甄别,却忽视了考试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作用;以为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衡量标尺,却忽视了考试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所以,多数学校强调教考分离的权威,以为给师生压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考试基本采取校际联考、跨年级交叉命题的教考分离模式,也有一些学校简单地购买商家提供的综合练习。这些过程性考试的结果运用也如选拔性考试一样片面重视总分与排名,强化横向比较,无视学生差异。

必须反思片面强调教考分离的弊端,探讨建立教考分离与教考一体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过程管理模式。要减少校内考试次数,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检测的频度、难度等。调整考试结果分析策略,减少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考试,重点发挥检测的形成性评价功能。采用教师自主命题的单元检测加学校命题的期中与期末考试模式,强化自主命题的校本研修,将单元检测的命题权交还给任课教师,提高教师命题能力,在研究命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把握能力,引导教师科学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三是教师层面要由题海战术向学情诊断转变。目前的教学管理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接受学校“检验”,师生均处于被动应对状态,题海战术便是师生应试的“共振点”,通过海量习题的覆盖与重复,把高阶思维能力变成相对低阶的记忆来提高分数,学习的真正功能被漠视。当教师失去评价权,完全成为与学生一起的考试应对者时,他们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能力逐渐退化,教学活动的效率自然下降。

要帮助教师建立起基于学情诊断的教学反思习惯,鼓励教师应用统计数据改进教学,主要在学生个体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具有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的成绩差异,影响学生知识习得的因素,以及学生的优势、弱项的剖析与对策等方面建立反馈与诊断的改进机制。通过评价的改进,建立评价的正向激励机制,努力减少负面效应,提高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切实改进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