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小学: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作者:郭太生 来源: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 发布时间:2018-03-29 阅读量:0

近年来,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了《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2014-2018)》。学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深入推进现代微课教学,积极探索智能机器人教育,积极构建集教学、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师生接受知识不再局限于学校,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生动,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普遍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家校共育的常态化,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一体化,促进了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校强化激励机制,对教育信息化应用成绩突出的教师,在年度考核中进行加分激励,在评模、晋级、表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学校强化示范引领,在区域和全省范围内,主动共享,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普遍应用。学校强化特色打造,积极探索,微课制作成果全省共享,创客教育在全市乃至全省位于一流水平。

一、全方位推进微课应用

(一)学习微课理论

微课是网络时代教育教学的新形态。2014年暑期,笔者参加了“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首批资源建设启动会议暨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学科专家组会议”,学校老师、省教学能手韩虹参加了小学数学全册微视频拍摄点单元梳理,学校骨干教师到太原参加了微课制作培训。学校还把微课制作专家邀请到学校,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微课制作培训,全校教师在微课制作方面的专业素养获得显著提升。

(二)组建研究团队

2014年9月,学校把微课确定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努力促进微课制作、使用常态化,在全校上下掀起了“微课热”,并组建了课题研究专家团队。团队由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省市电化教育馆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三部分力量组成。

(三)积极实践制作

根据山西省电化教育馆的安排,学校承担了四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微视频资源库建设任务。教师们组成微课制作团队,合理分工,有效协作,积极参与微课的制作。经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制作完成并上传电教馆微视频共23个。学校还定期组织开展“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微课作品。

(四)强化应用研究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短小精悍,可以一个议题、一个重点地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学习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适合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在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微视频资源建设广泛应用和服务于教学,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学校坚持微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两手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校规定凡是上公开课、示范课等必须用班班通平台,必须有配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资源,平时教学中微视频资源使用率不能低于三分之一。从教学效果来看,丰富的微视频贴合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接受知识不再受时空限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生动,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扩大了课堂容量,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截至目前,学校的老师们制作了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的200余个微课作品。学校建立了QQ群、微信群、博客圈、校园官方网站,及时与学生进行互联互通,引进了“友看人人通”信息空间平台,给学生发送微课作品,让全校师生和家长通过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可观看微课,畅通了教学“最后一公里”。

二、大力度探索创客教育

(一)完善研究机制

1.组织机制。组建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优创新项目管理机构,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2.工作机制。将智能机器人创客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总结,确保师资、场地、设施三落实,保证活动正常进行。在教师培训、学生选拔上下功夫。学校建成了创客活动室,制定了《智能机器人辅导教师培训制度》《创客实验室管理制度》《器材保管使用制度》等各项制度,确保智能机器人教育项目能顺利实施并持续推进。

3.联动机制。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优创新项目参与的学科从信息技术学科辐射到了其他学科,从学校内部相关处室辐射到了家庭和社会,形成了多方联动、共同推进的格局。

4.保障机制。学校制定了完备的研究方案,成立了专门的创客活动室,保证前期机器人教学研究的顺利实施。本学期又建成了更大的创客活动室,为机器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奖励制度,对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优创新项目中表现突出的老师给予奖励,在年度考核中进行加分激励,在评模、晋级、表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做到分工明确,任务清晰,评价到位,为有效推进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扎实推进

课题立项之初,学校就提出从普及教育、社团拓展、竞赛提升三个层次推进智能机器人教育,聚力将学校的创客室打造成城区乃至全市、全省的一张名片。

学校积极整合信息技术与项目资源,利用校园“友看人人通”平台、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社团活动等平台,对师生开展机器人科普知识的普及宣传。2017年9月开学后,学校将信息技术课与机器人课程整合,为机器人普及教育找到切入点。在校本课程中安排了每周一节机器人普及课,以上海《格物斯坦机器人课程》为内容,主要学习机器人的结构原理和最基本的科普知识。让全校同学都有机会接触机器人,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让智能机器人教育成为全校参与的一个教育实践项目。

在全校普及的基础上,学校采取自愿报名方式,选拔了一批同学组成机器人社团进行训练,以掌握更多的机器人专业知识,通过社团拓展来带动机器人项目的专业化发展。目前,学校已经开设的机器人社团有:Botball挑战队、机器人足球队、智能搬运工等,由指导老师利用少年宫大课间时间进行训练,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组装、调制程序,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以赛促练,提高水平。经过近一年的训练,目前指导老师只需要给予方法点拨和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设计方案完成任务。

(三)打造教师团队

为进一步拓展辅导教师视野,增强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笔者主动牵头,带领实验教师到太原参加山西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优创新项目的培训,带回了机器人教育的新理念,并积极组织学校课题组其他教师开展内部学习培训,采取“一带多”的形式,促进小组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夯实了项目实施的基础。此外,学校还聘请了3位机器人教育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对项目辅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促进了辅导教师团队的迅速成长和课题实验的有效开展。

(四)探索高效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针对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内容、方式及训练模式,并逐步完善教学中的不足,通过机器人的教学和竞赛活动体验,不断摸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1.激趣导课。教学开始环节,利用科技发明小故事、机器人故事或者精彩的视频片段等进行导课,让学生兴致勃勃投入到机器人研究中去。

2.适时互动。针对每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大胆地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肯定学生任何一个灵感的火花。教师的作用不是灌输,而是因势利导,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操作实践。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操作实践,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尽情创造。

4.合作交流。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操作初步完成后,再分组交流讨论本课领悟到的知识,畅谈收获,找出不足,共同进步。

5.巩固深化。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做好笔记,巩固本课学到的知识,弥补不足。并让学生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发散思维,以本课内容为点,扩展到生活中,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6.“三结合”拓展。将机器人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科技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者有机结合。2017年5月,山西省电化教育馆携手山西省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协会和深圳创客工厂,举办“创客大篷车”进校园活动,走进了凤台小学。技术人员给学校千余名师生展示了能够灵活运动的机器人,以及无人机飞行、3D打印等新技术,并进行了互动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师生们学习科学知识,投身创新创造的热情。2017年“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学校智能机器人社团的孩子们进行了精彩的展示。

三、信息技术应用促师生共成长

(一)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在微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中,全校教师积极参与,用心研究,极大地提高了业务水平。

1.微课制作方面,每个学科组的骨干教师周围都凝聚了许多优秀教师,他们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打破年级和学科界限,利用教学之余,加班加点,从知识点的选择、脚本的编写、课件的选择到视频的录制,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制作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高了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能力。学校教师韩虹制作的微课《玩转量角器》,韩虹、白瑞霞制作的微课《4乘3除以4乘3等于1吗?》和《舅舅有多高》,段燕颖制作的微课《上下层各有几本书》等,被选入北师大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课程《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中。

2.全校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微视频资源建设,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获得了较大幅度提高。在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引领下,原先对信息技术不熟练的中年教师在成长,对网络不感兴趣的老年教师也在积极学习,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2014年,在山西省第十六届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中,学校数学教师白瑞霞制作的课件《年月日》获二等奖,冯霞霞创作的《有趣的测量》荣获课件类小学数学组三等奖,赵巧丽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获三等奖,语文老师尚东艳创作的《孔子游春》获课件类二等奖。

4.在晋城市首届中小学微课程(视频)评选活动小学组比赛中,学校有六位老师的作品参赛并且全部获奖。尚东艳的作品《正确使用提示语中的标点符号》获小学组一等奖,王云的《如何寻找文章的中心句》获一等奖。韩虹的作品《三角形的内角和》获二等奖。郭海霞的作品《天游峰的扫路人——感悟人物形象》获三等奖。马丽娟的作品《学写拟人句》获三等奖,白瑞霞的作品《认识时分》获三等奖。

(二)学生信息素养明显提高

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引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和丰富的体验活动,孩子们掌握了机器人拼搭技巧、机器人程序编制的基本方法。

2.在2017年“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学校创客机器人社团的孩子展示了“机器人乐队”“机器人足球赛”“战车过障碍”“永不停止的小球”等项目,精彩的展示体现了学生们在创客机器人项目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学创结合、学中有创、创中有学,赢得了家长和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3.学校通过抓氛围、抓教育、抓实践、抓创新,在普及科普知识教育的同时,引进智能机器人创客教育和3D打印,通过面向全体学生普及教育、组建社团等手段,将科普教育和创客教育同校园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有机结合,引导孩子们动脑动手,大胆创新,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创造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孩子的科学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

4.2017年5月,晋城一中在全市选拔信息学奥赛萌芽集训队员,凤台小学入选的孩子人数最多,其中靳卓睿同学在晋城一中2017年青少年程序设计邀请赛中荣获二等奖。

5.机器人教育的开展,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2016年和2017年暑期,学校连续两次参加由晋城市科协、晋城市教育局、晋城市科技局联合举办的“晋城互联网+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共有四百多名学生获奖,获奖人数和等级在全市遥遥领先。

(三)示范引领辐射卓有成效

凤台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多次在省、市、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专题讲座与经验交流,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学校教导副主任韩虹在晋城市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中多次给全市参训教师作专题辅导讲座。韩虹制作的微课《玩转量角器》和韩虹、白瑞霞制作的微课《4乘3除以4乘3等于1吗?》作为示范案例在全省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培训会上经常被引用。学校老师对周边兄弟学校教师进行微课制作的指导和帮助达500多人次。晋城市实验小学、沁水县龙港镇教办所属小学、晋城市城区各学校相继到凤台小学参观学习。学校老师韩虹、白瑞霞、赵巧丽在“2015年度山西省中小学优秀微课程(视频)展示活动中”被聘为省级专家评委。

韩虹、白瑞霞制作的小学数学微课《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陈末娥制作的小学美术微课《漂亮的瓶子——跟我来做花瓶子》参加“2016年度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课例”评选,分别荣获教学微课类一等奖和二等奖;教导主任牛永爱撰写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全方位推进,大面积丰收》入编《2014年度全国教育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专刊,发表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上。校长编著的《微课类型与制作标准》被列入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指令性课题《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成果,在全省推广。2014年9月,在广州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种子”校长培训会上,笔者作题为《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的发言,受到参会领导、专家和校长的高度好评。2015年12月,笔者在山西省《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推进会上以《推进微课研究,建设现代课堂——“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课题研究》为题进行了经验交流;2017年11月,在山西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优创新项目中期交流会上,笔者以《创新机器人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为题进行了经验交流。

《太行日报》以《凤台小学:推进微课研究,建设现代课堂》和《凤台小学:现代学校建设充满勃勃生机》,黄河新闻网以《凤台小学:课改吹来教育清新风》,《山西电教》以《推进微课研究,建设现代课堂——“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课题研究》,《山西教育》以《昂首迈向现代化——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推进现代学校建设侧记》,《中国教育报》以《创客大蓬车走进校园》为题相继对凤台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在省、市、区引起了强烈反响。

风正潮平好扬帆,继往开来写华章。教育信息化将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全体凤小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夯实“数字校园”基础,全力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向着建设现代学校、“智慧校园”的目标大步迈进。

(作者: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校长 郭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