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变革带来全新学习空间

作者:朱建民 王红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5-30 阅读量:0

725061_zhangp_1527572282416_b.jpg

纳米与化学可视化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正在指导学生。(云凯杰 摄)

对高中教育使命的重新认识让校长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面对“杰出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成效”两大难题,学校要探索特色化办学之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追求个性化教育,探索课程的私人定制,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特长和发展路径。这是培养杰出创新人才、提升素养教育成效的途径。

高中课程改革的持续和创新,必将带动学校的系统变革。

在名校如林的北京市西城区,我校招收的学生并非最顶尖的部分,但他们在学业发展上也有相当潜力。自2008年开始,在重新定位学校的“进”与“退”时,我们认真研究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用课程建设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为学生成长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空间,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

构建一体两翼三层的“志成”课程体系

基于学校办学传承和学生发展需求,学校提出“志成教育:立志·成人”的教育理念。从立志到成人,学校教育的重点与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天赋和潜能,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培养他们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正确选择的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包括课程在内的丰富资源支持,引领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体”指的是核心课程板块,主要是学科课程,注重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层次,全面奠定学生文化基础,帮助学生发展优势学科。“两翼”指的是个性发展课程板块和自主发展课程板块,二者均为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前者聚焦人类精神文明的三大支柱——科技、人文与艺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的需求;后者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领每个学生自我发现、规划、实现、超越。“三层”是指核心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板块基本划分为基础、拓展和研究三个层次,通过课程梯度性满足不同发展水平与需求的学生,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核心课程主要是学科课程。我们纵向统筹每个学科的课程建设,挖掘每个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搭建由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类课程、面向部分学生的拓展类课程、面向少数学生的研究类课程组成的学科课程群,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学科课程模块进行分层或分类设计,在教学目标、内容、速度、方法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个性发展板块的课程是学校重点开发建设的特色课程,是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校重点打造了科学与创新特色课程、人文与社会特色课程、艺术与审美特色课程,因为这三个领域的课程对中学生的精神成长与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学校成立科技教育中心、鲁迅书院和艺术教育中心,统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个性发展课程更多是跨学科的整合性课程,不再将重点放在某个特定学科或者过于关注学科界限,而是强调把知识还原于生活,通常围绕某个专题或项目展开。

自主发展板块课程主要为活动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和探索世界搭建平台。我们以生涯发展教育为主线,辅以自主社团活动和综合社会实践等,引领学生知行结合。生涯教育中心负责开展生涯教育课程、小学段修学旅行等。生涯教育课程将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主题化、系列化的设计,每周安排一到两课时;修学旅行则是将学业学习与职业探索、社会实践融合,每学期安排一周,帮助学生探索生涯规划与生涯决策。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学生社团课程以及学生自主申请学分课程等。

创造科技、人文、艺术教育并驾齐驱的局面

为了给学生铺设多元成长路径,我校先后创办了多个人才培养项目——

2008年,创办“六年一贯制”课改项目班,对初高中六年的课程进行系统思考和设计,慎重实施加法和减法,更加注重学段学科的融通;2010年,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协合作创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将学校科技教育与同步进入国家院所实验室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创新能力;2012年,与美国知名中学合作创办中美文凭国际课程项目(国际部),但是以中国基础课程为主体,吸收美国课程中学生所需的内容,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人”;2015年受北京市教委委托,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

围绕“杰出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成效”两大难题,我们起于“垒土”,挖掘资源,整合人力,打造科技、人文、艺术三大系列特色课程,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成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创办科技班为契机,致力培育科教沃土。学校成立专门机构,招募硕博教师,通过岗位津贴、职称评定、学习培训、评优评先以及费用报销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教育。学校争取机会进入“翱翔计划”“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等各项人才培养计划,赢得更多人力财力支持。同时借助高中部搬迁的机遇,自2012年开始与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设了10个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相关专业硕博教师担任实验室首席研究员,与该领域的专家合作,研发实验室配套课程。科技创新类课程分为基础素养课程、拓展过渡课程和项目探究课程三个层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方向、需求的学生。

“住进”鲁迅的家,成为三十五中推进人文教育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将鲁迅三兄弟旧居纳入学校新校舍作为契机,从研读鲁迅作品起步,发力人文教育。2014年1月,学校成立鲁迅书院,作为人文与社会类课程的研发、实施与管理机构。鲁迅书院组织学校语文教师和专家一起,精选鲁迅作品并加以注释,作为学生读本,开发鲁迅作品选读和鲁迅人物研究等相关课程。同时,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打磨每一节课,形成了普惠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师生共建、教学相长的“志成读书人沙龙”,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走近先生”,跨学科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以厚重的底蕴、亲切的面孔和多样化的形式来增加课程的“黏度”。

我校有着全面育人的传统,艺术教育保持薪火相传。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我们提出要将艺术教育从少数学生的特长变为全体学生的福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艺术教育以金帆民乐团和其他校级艺术团为龙头,着力打造私人定制的艺术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一项艺术特长。

“五制”改革为课程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我校的课程类型、内容与层次日趋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和学习个性化逐渐增强。如何让众多资源落地,把学校的课程变为学生的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我们发现传统的以固定班级为学习组织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难以保障新课改核心理念的贯彻落实。

但是选课走班会带来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新问题,所以必须进行系统性变革。以走班制为核心,我们推进“五制”综合改革,重建学校教育教学生态系统。“五制”即选课走班制、学部制、导师制、学长制和学分制。

具体而言,“选课走班制”是指学生基于不同兴趣、程度和目标自主选择课程,到不同教室上课,最大程度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学部制”是指在高中按年级设立不同学部,由学部主任负责学部内教育教学事务和学部特色建设、学部文化的打造,是让学生找到归属感的地方,负责实施导师制和学长制的平台。

“导师制”是指每位教师担任8—10名学生的导师,扮演学业指导师、心理疏导师、生涯规划师的角色,全面落实教师育人的职责;“学长制”是指由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学长,以自身经验帮助学弟学妹适应高中生活、指引发展道路,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领导力、合作精神、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力;而“学分制”是指以学分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以学分导引学生发展的方向,学分不再局限于课程成绩,探索日常表现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化管理。

(作者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