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育的未来——参加2018年福建省教师进修院校校长培训班心得体会

作者:郑海华 来源: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时间:2018-06-08 阅读量:0

4月15日至22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2018年福建省教师进修院校校长培训班,先后聆听了多位专家、领导的专题讲座,分别考察了北京四中璞瑅学校、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三所学校和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培训日程安排紧凑有序,学习内容精彩丰富,让我感触颇深,仿佛看到未来教育的一幕幕场景。

一、未来的学校——小镇生活

这次学习考察,我们看到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这所学校是北京市教委为了支援海淀北部新区建设,让十一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百姓而承办的一所高规格的初级中学。

这是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学校,一所源于十一学校的高品质新型学校,嫁接十一学校的最新课程体系,代表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是教育界的一朵奇葩。

在这里,教育在校园生活中自然发生,学生入校后便会进行“走班选课”,每个学生开学前在家长和导师的指引下,根据个人的基础和兴趣,在网上的课程超市进行选课,私人定制课表,实现每位学生都有一张个性化的课程表,都有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轨迹。

在这里,有伟大的教育理想,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创新团队,课程的设置和课堂上的学习更加关照到每一个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这里,学校致力于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课程,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在这里,学生被放在了教育最核心、最中央的位置,让他们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这里,学校不像学校,更像小镇;教育不像教育,更像生活。

诚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在这所学校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里,他们开放、自主、创造地生活、学习着,这便是人们向往的“未来小镇”“未来学校”的现实版。

二、未来的课堂教学——深度学习

在这次学习考察中,有两位专家、学者都作了深度学习的专题讲座,崔成林老师、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黄延林主任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深度学习作了很好的解读,这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未来课堂教学。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

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内容整合、建构反思、迁移运用、批判理解和问题解决。

深度学习的四大要素:确定单元主题,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和设计持续性评价。

只有深度学习,才能救课堂。通过深度学习实现核心素养,这是未来的课程教学走向。“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深度学习”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深度学习,帮助学生面向未来;深度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三、未来的教师进修院校——联动研训

按照培训日程安排,我们前往全国教师进修院校的标杆校——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考察学习,该校成立于1972年,现有在职教员164人,其中,特级教师11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4人,博士和博士后17人,硕士48人。

考察期间,我们分别聆听了罗滨校长及其处室两位主任的主旨和专题讲座——《新时代教师研修机构转型实践——从“学科教学”转向“课程育人”》《校本研修助力学校内涵发展》和《挑战实践突破——基于学科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研训工作,讲座基于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校服务的宗旨,提出了满足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的思路和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校本教研的思考。

深度联动研训的工作机制:区域研训,把握方向和理念、调研需求、规划研修课程、组织实施、跟进评价等,研训一体融合,解决共性问题;联片研训,发挥联片各学校的学科优势,建立学习共同体,关联了区域研修与校本研训;校本研训,解决本校教学难点,解决研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此外,对教研员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标准做了界定:教研员是区域学科首席教师,是在一个区域中负责日常学科建设的最高业务领导,是教师教学的专业指导者,是区域教学研究的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是国家和地方改革的转化者,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指出专业精神是教研工作的内驱力,专业知识是保障教研员质量的基础,专业能力是教研品质提升的保障。

诚如罗滨校长所说,好的研训是在被卷进中跟进、思考、碰撞,能给受训者留下某些痕迹,带着更多问题走出培训场。有限的研训促进了教师的无限发展,应持续学习、跨界学习、跳出教育来学习。

深度联动研训,帮助教师面向未来。

四、未来的教育——“互联网+”教育

这次学习考察,我们参观了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中心立足于互联网教育产业,依靠海淀区和IT技术的两大优势,打造三大平台,即基础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融资助飞平台,是“互联网+教育”产业专业园区,致力于教育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的核心特征:云端一体、跨界融合、数据智能、大规模协同、消费驱动和虚实融合。这一特征,倒逼学习方式转型升级,也促进学校的转型。

未来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转型,兼容真实生活体验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形态,着重个体特征的个性化学习将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任何学习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机会。这应促使教育者对自身角色进行新的思考。

未来的学校将走向智慧的学习环境,将发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机制、学校组织结构等转型。教师专业发展将从被动适应到主体参与,从个体到虚拟化组织,从显性过程到隐性过程,从知识接受到知识建构,从了解信息到培育智慧,从个性工作到群体协作。

未来的教育既要继承传统教育底蕴,又要发挥互联网的教育创新作用,将教育未来推向蓬勃发展。“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两个教育焦点,为大规模和个性化提供破解难题的新思路,学生和家长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孩子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

“互联网+”教育的未来教育,让教学更简单。

最后,用北京四中璞瑅学校校长《同一份事业、同一个传统》讲座中的精彩片段来表达我对未来教育的期待:璞,是含玉之石;瑅,为雕琢后的美玉,化璞为瑅为教育之使命。每个孩子都是含玉之石,父母把寄托全部希望的宝玉捧给了学校,学校的任务就是要把这宝石雕琢成最独特的美玉。学校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学校最大的荣誉是社会的口碑。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应是一种良好的生命态度和思维方法。

(作者: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 郑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