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需要和谐的社会生态

作者:张俊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8-13 阅读量:0

“小学化”问题,可谓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顽症之一。教育行政部门的三令五申,幼教学者的大声呼吁,在现实面前仍显苍白无力。由此可见,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单凭教育部门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需在全社会的层面,进行系统的考察。

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看,幼儿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个体与环境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各环境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个体产生影响。

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是幼儿成长过程的一次“生态变迁”。这个变迁是多方面的,包括幼儿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等。“生态变迁”对幼儿的成长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契机。幼儿在适应环境改变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的能力。

幼小衔接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充分的入学准备,平稳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从而发挥这一特殊发展阶段的教育价值。科学的幼小衔接,不是单向地为入小学做准备,而是让幼小之间的过渡更为“平滑”,在充分考虑到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让幼儿具备适应新环境要求的情绪和认知准备。

从生态的观点看,幼小衔接的实质是帮助幼儿与变化的环境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它让变化的环境成为一种可以胜任的挑战,也让幼儿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相反,不恰当的幼小衔接,则忽视了幼儿身上所固有的发展的力量,片面地迎合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其效果适得其反。“小学化”的幼儿教育,从短期看似乎让幼儿得到了超前的教育,但这种“超前”仅限于表面的知识掌握,却在其他方面对幼儿造成了长久的损害。

至于为什么“小学化”的教育屡禁不绝,则仍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个体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它们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小学化”问题的治理不能仅限于幼儿园的范围,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全社会的协同作用。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协同:

首先,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协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主导性力量,这就决定了幼儿园不仅具有教育幼儿的责任,还应承担教育家长的责任。幼儿园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专业性,用自己的专业性引导家长的观念,凝聚家园的教育共识。要通过具体的事实,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发展,认识到科学的幼小衔接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其次,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协同。幼儿园与小学同为专业性的教育机构,理应在教育理念上保持高度的一致。然而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是,少数小学(尤其是民办小学)的入学“面试”,俨然成为幼儿园教育的“指挥棒”。无论是知识导向还是能力导向的测试,均不可避免地催生幼儿园阶段的“应试”训练。对于这种从根本上损害幼儿发展利益的“毒瘤”,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加以监管。

再其次,社会舆论导向与主流教育理念的协同。信息时代的媒体,具有捕捉社会热点、放大社会效应的能力,然而如果社会舆论的导向不科学、不正确,则会误导家长的判断,对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媒体舆论摆正方向、专家声音更“接地气”,是建立和谐社会生态、维护幼儿发展权益的重要社会保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