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奋进之笔

作者:谷晓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9-25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指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国特色上别具优势,与“双一流”建设内涵天然默契。

在名贵中药“温病三宝”之一“安宫牛黄丸”基础上研发出复方中药注射剂“清开灵”、领衔制定《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被纳入中医行业标准(ZY)和国家标准(GB)、国医大师研究成果“中医体质辨识”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以人类健康为己任,紧扣人民健康需求,研发新特药,领衔行业标准,累计为国家培养3万余名高等中医药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在平凡岗位“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守卫人民健康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学校附属医院采取战略联盟、中医医联体等模式,“直通”200余家基层中医院、社区医院;名医工作室站在首都城区、远郊区的基层社区、村镇提供医疗服务;致力于将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基层百姓。

着力“讲出中医好故事、唱出中医好声音”,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沟通融合的独特纽带作用,做好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使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载体和助推工具。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首创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模式,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课程和教材,建立境外中医药文化交流与传播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彰显了中华文化软实力。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校积极搭建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辐射带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构建起广泛而又紧密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努力为“健康中国”提供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积极探索部属高校与地方合作模式,实施“校地融合”办医,先后在山东枣庄、广东深圳、陕西铜川、福建厦门建立直属附属医院,形成了“东南西北”全面发力的医疗服务布局。打造大学临床医学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高水平示范引领服务模式,在北京市远郊区、河北、天津等地服务中医药事业,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立足北京,深入对接“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深入挖掘、研究、阐释中医药文化,使之更好地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滋养当代北京人的精气神,增强文化自信。利用名院名科名医资源,服务首都医疗需求和健康事业发展的同时,在与北京各区医院合作、对口支援的基础上,拓展业务进修培训,补齐基层短板,促进中医药服务覆盖城乡,为北京输送更多更好的医疗人才贡献力量。打造北京市中医药文化中心、中医药科技原创中心、国际中医药学术与传播交流中心、中医药教育中心,让“中医药原创”成为北京的重要名片。

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扣中医药学科特色,秉承传承创新理念,全面加强中医药高等人才的培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要、悟道为重”的教育体系,树立“大医精诚”“修明德、做名医”的教育思想。关注各级各类学生教育全周期,实施“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更加经典、更加现代、更加人文、更加国际、更加实践”的新式人才培养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有时代担当、有过硬本领的年轻中医药高等人才。

聚力突破点,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按照学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坚持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北中医风格的发展之路。2017年,学校三个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进入了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明确各学科发展目标,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从“高原”走进“高峰”,使中医药学科稳居领先地位,具有中医特色的生命科学形成鲜明特色和国际影响,扶持其他学科凸显中医药特色、服务中医药发展。学校根据发展需求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创立航天中医药学、航海中医药学,中医药的应用领域“上天入海”。重点打造若干个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居于行业前沿、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和学术共同体。

牢牢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事业发展的“牛鼻子”,以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教师思政工作,把“四个相统一”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尺,强化教师育人使命。在队伍建设上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校内校外并重”的原则,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制度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进入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使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全过程,融入学校综合教育改革全过程,让中医药高等教育不断焕发出无穷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