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思维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在中国教育学会会议上的发言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8-11-23 阅读量:0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1992年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全区共有中小学16所,在校生24480人,幼儿园54所,在园幼儿13293人,教职工2215人。目前,我区正向着教育国际化发展先行区、信息化发展示范区、特色化发展引领区、办学质量高位均衡区的目标迈进。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和必然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强决心,也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

最近几年,和全国各地一样,我区也在积极探索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简政放权,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2015年,我区教育局、劳动人事局、财政局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依法自主办学试点的实施方案》,开始梳理下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具体来讲,一是扩大学校“人”权。在干部管理上,校长拥有“组阁权”,按规定程序提名、聘任副校长,自主设置内设机构,提名、聘任中层干部候选人。在教师管理上,学校拥有自主聘任权,教师全员竞聘上岗,对落聘教师进行协商交流。在教师职称评聘方面,通过学校内部公开竞争产生。在评先树优上,由学校等额推荐人选。区教育局只管标准、程序、审核和监督,由学校根据标准、条件等额推荐产生;二是扩大学校“财”权。学校按要求自主进行预算管理,并自主进行经费支出,自主分配班级管理团队经费和教师绩效工资;三是扩大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学校享有课程开发和课堂改革自主权,在每周总授课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课程安排和每节课授课时间。

这项政策实施后,由于赋予了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办学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释放。但是,随着自主办学改革逐渐推进到深水区,学校也出现了权力接不住、用不好的问题。如:有的学校办学思想不正确,发展思路不清晰;有的学校习惯于人为管理,随意性大,一些涉及教职工利益的重要事项不公开、不公平,内部矛盾积累,干群关系紧张;有的学校甚至出现违反财务纪律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思考:新型局校关系应该是什么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学校自主发展做什么?怎样保证学校既依法自主发展又不任性自由发展?如何使学校既有发展活力又有发展条件?

为此,我们在推进现代教育治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思维,创新性探索构建了高精准教育服务机制,保障了全区中小学依法自主办学,释放了学校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巨大潜力,推动了全区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建组织机制,为学校自主发展提供保障

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简政放权是第一步。如何保证学校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走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工作中,我们全面推进学校“一核心一章程四会”建设,建立了一核两翼新型学校组织架构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一)强化党的领导核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好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工作中,我们深入推进中小学党的建设与依法自主办学深度融合,实现校长与党组织书记两个职务、两项责任 “一肩挑”,完善学校党组织对“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和监督体系,切实发挥党组织在依法自主办学中的“主心骨”作用。深入推进党员与教师“双培双带”,党员教师人人亮身份、做表率。党员育人先锋岗、管理先锋岗、服务先锋岗创建在全区学校蔚然成风。

(二)建立“学校章程”。依法治校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学校章程是学校的根本性制度。我区大力实施“学校章程建设计划”,引入专家学者、法律人士、教师代表、政府代表等参与学校章程的制订、审核,保证章程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以章程为根本,推进已有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为学校重新思考办学方向、重新进行文化定位提供新机会,过去制约发展的一批老大难问题,在新的治理理念下悄然消失。

(三)扩大利益相关方参与学校治理。在发挥好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各学校全部建立由社区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代表参与的办学理事会,审议学校发展规划,评议工作计划,为学校发展提出建议。区教育局设立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开通教育惠民服务热线、开通教育微信公众号、搭建网络投诉平台,推动学校自主、家长与社区参与的管理格局,对家长意见集中、满意度不高的校长进行约谈,推动校长在思想和行动上从单一的“对上负责”,转向对群众负责、对学生负责,有效地规范校长行使权力,现代学校治理体系逐步建立。

(四)推行集团化办学。我们综合考虑区内学校办学水平、学校基础建设、群众满意度等因素,选取东明、北海、高新双语3所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就近组合其他层次的4所学校组建了三个教育集团,不增加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集团总校长负总责,集团内实施管理互通、研训联动、项目合作、捆绑评价、对口直升“五大行动”,确保学校理念统一、课程统一、制度统一、评价统一,名校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校际间基本实现了“零差距”。

二、靶向施策,为学校自主发展破除障碍

学校依法自主发展,并不是要教育行政部门做甩手掌柜,而是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近几年来,我们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学校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学校能干好的事,教育局坚决不干,教育局只帮助解决学校做不了、做不好的事。这种靶向式、订单式服务,实现了教育服务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使教育资源配置使用的效率更高、更好,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一是精准引领方向。2014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打造现代化教育名区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对全区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确立了国际化、信息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分别提出了不同时期却一脉相承的教育发展目标和重点工程,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持续性、政策的连贯性和发展的递进性,精准地引领全区教育和学校发展方向。

二是精准配置资源。2018年,启动14所学校、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3亿元,预计新增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1000个,其中对4所学校进行了扩建,解决了校舍面积不足问题;先后实施校园文化提升、绿化提升、厕所改造提升计划,帮助每一所学校都能有实力发展为“百年名校”;制定《关于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团队)的实施意见》《高新区编外教师引进与管理办法》,构建事业编招聘、聘任制招聘、校园招聘、高层次招聘“四位一体”人才引进体系,全区教师队伍连续三年保持10%的更新替代率,县市级以上教学能手达到400人,占比达到38.17%;建立全区学校教师数据资源库,完善教师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教师资源的精准调配;出资900万元表彰名校长、名园长,奖励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成果,让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充足。

三是精准破解难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建立季度征求中小学、幼儿园意见建议制度。对征集到的问题,进行任务分解,由局领导和科室分工落实。校舍维修、水电改造、大型教育设备购置等由学校提出申请后,即可按需配置,实现硬件资源的“按需供给”。区教研室根据学校提报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教学指导活动。今年以来,已解决学校提报的问题76个,累计解决问题400多个;针对共性问题,启动区级重大问题研究攻关项目,梳理筛选出12个制约发展或引领发展的重大项目,组建团队、实施过程监控,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了工作创新。

如:我们为破解“入学难”“择校”“择班”“择师”等现象,开发建设中小学招生系统,实现了新生报名、入学结果反馈、自动生成入学通知书、一键分班等“一站式”解决,方便了群众,也缓解了学校招生压力,确保了招生工作的阳光规范。又如,我们为满足家长对节假日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集合全区优秀教师,开发385节暑期在线公益课程,供全区中小学生暑假时间免费自主学习使用,在线学习人数达到了近50万人次,得到了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再如,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如何适应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发展对育人理念、课堂教学、学校文化、教育生态等全方位的变革要求, 加快新技术、新成果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中提升素养、陶冶情操、掌握技术、增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了困扰学校的一个难题。而这个难题单靠一所学校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为此,我们投资3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的高新区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开设创客、VR、人工智能、国际化、沙画、智慧书法、微景观、亲子互动体验等课程,并出台《高新区中小学未来教育体验中心研学实践实施方案》,组织全区3-6年级的学生轮流到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验中心自9月27日启动以来,先后已有5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到未来教育体验中心进行了研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我们还建立购买服务机制,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提供服务、学校享受服务”的思路,先后引进潍坊高新区军盾安保有限公司、山东新科建工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福茂祥安全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等,为学校提供保安、消防、校车和安全评估服务,引入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潍坊创新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独立开展学校特色发展督导评估,依靠社会专业力量解决“管办评”难分离问题。

三、智力支持,为学校自主发展提供动能

校长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关键人物,校长的专业素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只有外部变革与内在变革高度统一,才能实现改革活力的深度释放。因此,需要促进校长在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一个持续的变革与提升。

一是走出去学习。依托全国知名师范类高校,建立培训基地,每年组织全区所有干部接受封闭式、浸润式培训,定期组织干部、校长到北京、上海、江浙等教育发达地区对标考察学习,从文化修养、教育理论、实操方法等各个方面提升教育干部的综合素质。

二是请进来指导。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建立专家资源库,先后聘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李继星研究员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提升,聘请全国著名德育专家朱洪秋教授指导班主任团队建设,引入北京大学尚俊杰教授的游戏化学习项目,引入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宗春山指导亲子园区建设,引入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的COP项目,引入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自分教学项目;建立“名家大讲堂”,先后邀请高校院所的几十名专家教授走进高新区的中小学校,为校长的办学思想提供高端资源,让校长在思想观念上始终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保持“零距离”。 

三是常态化交流。建立常态化学习交流制度,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围绕一个问题,相互交流思想、启迪智慧,使一些想法在这样的沙龙式交流中成为全区教育持续前进的动力。 

四、三线评价,让学校自主发展释放活力

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价,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法定重要职能。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能够及时纠正学校自主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引领学校在健康轨道发展。最近几年,我们彻底为学校松绑,解决过去因指标过多过细,导致不利于学校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弊端,探索实施了“红线+底线+高线”的三线评价机制。

一是坚持红线不能踩。这是刚性指标。把学校安全、违规办学、有偿家教等项目列入学校自主发展红线清单,凡是因这些项目发生重大问题的,对学校综合评价一票否决,并对校长严肃问责。

二是坚持底线不能降。这是弹性指标。教育质量坚持底线管理,不能减低只能提升,学生负担只能下降并控制在“较轻”区间,形成倒“U”字型发展态势。为此,我们坚持尊重学校在办学起点、生源、师资、硬件设施、办学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差异,由学校和教研部门共同商定质量指标,重点评价各学校目标完成情况,实现一校一标准,使不同层次学校的目标都积极可行。

三是坚持高线无上限。这是自主指标。创新学校自主发展项目评估机制,设立“学校自主发展”项目,全区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实际从校园环境文化、德育品牌、传统文化、创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五个方面自主选择发展的重点领域,教育局统筹协调,聘请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专业引领,变基于标准的单一的结果性评估为发展式、教练式评估,进一步激发了学校自主发展活力。

高精准教育服务机制的构建,切实保障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催生出了巨大效益。

一是行政效能实现提质增效。政府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科学编制教育总体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创新公共教育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核心工作上,管住了伸得过长、管得过多的“政府之手”,做到了“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实现了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学校资源供给也从“由上到下”的卖方市场,向“供需结合、量身定制”的买方市场转变,推动全区教育从硬件条件均衡走向育人质量均衡。

二是基层创新实现多点驱动。高精准教育服务机制的构建,激发了学校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全区每所学校都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实现了校校有特色,一校一品牌。

三是教师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凸显。学校的办学章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办学理事会等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搭建了平台,教师在推进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另一个层面讲,校长作为学校自主发展的主要负责人,只有注重师生的全面发展,强化精神领域引领,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办好学校,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四是学生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学校普遍去行政化,实行扁平化管理,由过去以对上负责为主变为以对下负责为主,各学校从有利于学生成长出发,设置机构、配置资源、优化环境、开发课程、改进课堂,实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五是学校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学校利用丰富的家长、社会资源,有效地弥补了学校在师资、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不足,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家长、社区等学校利益相关方则通过学校理事会、家长委员会更多地参与到学校治理中,更好地了解学校、支持学校,促进了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提高了社会满意度。例如,我们今年为解决学校、家长、社会反映强烈的中心城区学校周边交通高峰时段的“中梗阻”现象,就探索实施了“3+N社会大教育”模式。所谓“3”,就是学校成立安全促进委员会、家长成立互助委员会、学生成立自主成长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通过家长提供义务护送服务、初中生与小学高中低学段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倡中小学生步行上下学;所谓“N”,就是“N部门联动”,教育局积极协调各部门单位参与学生安全保障,公安局由校门口执勤改为学生上下学路上巡逻,城建局及时消除沿路步行道坑洼、凸起管道井盖等道路安全隐患,为学生步行上下学提供全方位保障。通过社会各要素的密切协作、互助保障,形成了以公安巡逻整治、城建隐患处理、社区联系邻里、家长积极支持等社会融合教育新局面,全区7所学校9512个家庭自发参与交通疏导,2536名家长参与义务护送,有效破解了学生上下学接送拥堵难题,得到了潍坊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