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小学规模日渐萎缩,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很多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村小校长和教师,正满怀激情地探索着村小未来的道路,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本土化的课程激活村小办学活力,复兴乡村教育。
有人说,村小“弯道超车”其实是个伪命题。其实不然。对于乡村教育评判标准并非一定要和城市教育一样,村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只需做最好的自己,让教师家长从这里看到希望,让学生喜欢并认同脚下的这片土地,便是一种成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村小必须聚“魂”。
村小的“魂”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真正的价值创造,也就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当未知挑战来临之时,学生拥有如何去思考应对的能力。二是容易感知且符合人性的东西,即乡村文化的内核。
有了“魂”以后,村小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走多样化的路。多样化是教育的需求,要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就需要个性化的教学。学校通过搭建不同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自主去生长。多样化还是社会的需要。社会本来是一个多元的存在,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乡村振兴正需要坚守乡村的多元人才。今天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乡村孩子,未来便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村小的多样化如何实现呢?一方面,通过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比如乡土资源、现代科技、留守孩子,或喜或愁,或苦或乐,一切都以人的真实体验为基础。这种体验又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这才是最根本的。曾有村小教师抱怨:“学校搞了很多活动,老师累得要死要活,孩子家长还不领情。”其实,这就是打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幌子在折腾,这样的多样化也是令人担忧的。
当前,有一些学校为了体现学校特色,开展了很多所谓的特色社团,太极拳、舞蹈、太平鼓(腰鼓)、经典诵读……有些小学不足百人,也开展了十几种社团。每个孩子像赶集一样,疲于奔波,教师也叫苦连天。社团展演接连不断,耗费时间、精力和财力不说,学生也没有从中真正获得什么。
这些社团是不是孩子最需要的?是不是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校长需要冷静思考和判断。一些学校在向其他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加取舍,“拿”来就用。哪个热就追哪个,其他学校有什么,我们也要有什么。这样盲目的学习,很有可能掉进复制的“陷阱”,忽略了学校设置社团活动的内在教育逻辑。
近些年来,网络教育成为村小教育的新宠。笔者曾见过一些村小每周开设7节网络课,让孩子通过网络看到外面的世界。“互联网+教育”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过量了却有可能变成灾难。这些网络课程,是不是学生喜欢的,是不是符合村小孩子的需求,都得打几个问号。而且,冷眼观之,教改多年,如果仅凭网络技术就可以让村小突围,那教育未免过于简单。
作为村小校长,我相信村小可以通过多样化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但首先我们得解决好这些问题:如何面对个性化的孩子?如何解决当前乡村教育的矛盾,让教师、学生愿意留下来?对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村小能供给多大的营养?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村小将会变成小而优、小而美的存在。
(作者系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