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做人之道,授生存之业——对学校教育“传道、授业”的认识和思考

原创:齐全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08-26 阅读量:0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名学生都成人、成才、成器,应是每一个教育人不懈的追求。作为一名校长,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做怎样的教育,我的内心一直在追问……

学校教育:传做人之道

一、何为传道

传道即传授、教育道德观念。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每名学生树立正确的修身之道、为人之道、行事之道。正所谓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如何传道

作为教育人首先要明确“道”的内涵。个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层面的要求就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每个人提出的最宏观也最具体的要求。但落实到学校的教育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微观方面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诸如明礼、文明、遵规、守纪、尊老、爱幼、孝顺、感恩、乐观、向上等做人的根本要求,要从起始年级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学校只有明确了“道”的内涵,并抓好教育的载体,才能凸显教育的力量。

(一)以家庭教育为契机,传做人之道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这种家庭道德教育,即通过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方式,熏染、熏陶、熏修孩子的道德灵魂。使孩子成为孝子、善人、好人、君子,从而学会做人。然而我区域的现实是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十分缺失。这也是我国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是培养学生成人的有力保证。因此,我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班级家长微信群、校讯通等平台,定期对家长开展培训活动。并适时地组织家长对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与此同时,组织他们交流、分享教育子女成功的做法,以此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让家长在家校互动中有认识,有提高,有收获。让家长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二)以师德建设为载体,传做人之道

在人们对当今教师褒贬不一的评论中,在教师群体确实存在道德缺失的情况下,加强师德教育势在必行。《礼记·文王世子》中写道:“师者,教之以事喻诸德也。”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教育,是力量最大的教育。在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下,德可以立,道可以传。我校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恪尽师责。师责就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恪尽教师职责是师德修养最基本的要求。二是砥砺师志。师志是指教师的理想和志向。师志是师德修养的方向、目标。三是积聚师智。师智是指教师的知识和智慧。师智是师德修养的根基。四是磨练师能。师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五是笃行师表。师表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热情饱满、作风民主、仪态端庄、言行文雅的教师形象。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也就在“亲其师,信其道”中学会了为人。

(三)以课堂教学为手段,传做人之道

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资源,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我校要求教师要围绕“利师、利生、利民,树‘三利’典范;成人、成才、成器,育‘三成’精英”的校园精神,在情感上做到“关注关爱每一名学生,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尊重赏识所有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此,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全体教师谋定而行,聚沙成塔,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灵魂得到净化,形成志趣高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善恶分明、与人为善、协作奉献、明礼诚信……的人格,生发出超凡的人格魅力,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四)以多元活动为平台,传做人之道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最有效载体。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是德育教育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因此,我校深化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活动。开展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活动。组织美德阳光少年、三好学生评选活动。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三爱”教育、“学雷锋”为主题的演讲书画比赛活动。开展好“校园艺术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开展“洒扫应对”“传统节日文化”“日行一善”等主题活动。利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及传统节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竞赛活动。联合校友会开展“共同托起明天太阳”大型感恩教育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提高,以活动促成长。让学生学会为人,学会处事。

学校教育:授生存之业

一、何为授业

授业即传授学生以学业、技能。这个学业主要是以文化知识为主,这个技能是指能够使学习者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技术、理论知识。简言之就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

二、如何授业

校情、生情不同,但教育规律相通。授业就要求学校教师通过课程、课堂,在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中,教会学生生存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我校高举“践行自主教育,实现幸福人生”这一鲜明的特色教育旗帜,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项目牵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业要教会学生知识。多年来,我校在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课改之路,构建了“352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先学后教为方向,以“导学提纲”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课堂教学体现“10+35”的时间分配原则。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模式。

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有四个特点:具有启智性,即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抢学、攀学;开启教师智慧,让教师横贯学科知识,纵达知识顶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包容性,即学生包容了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教师包容了学困生的知识缺陷;具有迸发性,即迸发出教师作为群体内领跑者的激情,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了教师的全面成长,也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5月22日我校成功召开了哈尔滨市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中国科技信息报》《哈尔滨教育》《黑龙江教育》先后报道了我校的课改经验。中国教育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也对我校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报道。学校先后有大庆、绥化、佳木斯等地区30多所学校前来考察学习,并给予高度认可。

(二)以班级自治为手段,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授业要教会学生生存本领。自主管理能力是众多能力中最核心的要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实现学习与活动的自理,中年级实现学习与活动过程的自主,高年级要求学生实现学习与活动的自治,使学生由他律为主逐步过渡到自律为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选点管理。通过“自荐演讲与民主选举结合”推选班委会,负责班级管理,让一小部分人先强起来。第二阶段全员管理。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方针,把班级管理事务合理分工,让学生人人自报优点、特长,自主选择管理角色。管理角色轮流互换,给每个学生提供为同学服务和锻炼多方面能力的机会。第三阶段放手自治。实现由自理到自主、自治的转化,就要给学生自主管理创造条件。试行“无班主任日”。无班主任日,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宏观上控制指导,微观上放手,放手让学生干部和学生群体组织完成日常班级事务。这种自主式管理也延伸到校园管理中,强化了学生的“我是二中小主人”意识。

(三)以学生会为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借鉴班级自治经验,扩大学生管理范围,我校团委加大对学生会的组建培训力度,正式提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口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部门职责让学生“明”。通过相互讨论共同制定出切合学生会实际的部门职责。并且每个部门都提出了一个本部门的工作口号,让自我教育走进了学校管理。二是部门计划让学生“订”。团委从“牧羊人”转变为“领头羊”,引领各部门的负责人在讨论团委计划的基础上,制定本部门的计划,使他们在制订计划中接受教育、发展才能。三是活动开展让学生“做”。学校各种活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开展,完全交给学生会自行安排。由于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学生更有积极性、主动性,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活动不仅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是很有实效性,很有教育意义。四是管理效果让学生“查”。让学生干部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检查的工作也由以往的老师检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查,并及时反馈,效率高,见效也快。五是部门总结让学生“写”。总结的过程也是对工作一个重新、全面认识的过程,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使其自主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再次做到自我教育。

教育是传承的伟业,办学是接力的事业。“传做人之道,授生存之业”是教育永不变更的追求。

(作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利民第二中学校 教学副校长 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