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条解读:《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来源:新校长传媒 发布时间:2019-07-10 阅读量:0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聚焦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对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具有“行动指南”和“刚性落实”的意义,对教育行业、体制内外K12学校的影响尤其重大,短期内尚难完全估量。

总体看来,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中国纲领”这次以高规格全面整合定调,甚至具体的路径很多都已明确,说明教育面向高未来深度变革的大方向已不可逆;当然,文件的落实也是长期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会存在过程性的不均衡。

以下为小新君综合各方意见,结合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团队、拼图资本王磊先生的观察,对正文进行的要点解读,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文件全文及要点解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019年6月23日)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点评:

任正非前一段说中美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深以为然。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而教育最重要的阶段是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此文件就是关系到这最重要问题的最重要的阶段。

换句话说,从国家意识层面,下一代教育的关键期提前了,义务教育对国家复兴、社会满意、人生发展的价值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点评:

“发展素质教育”是指导思想的一部分,这个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的导向性问题,包括地方政府的显性和隐性评估导向。时代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个教育的体系和内容也需要根本性调整。

2.基本要求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持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点评: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个骨头很硬,尤其艰难的是“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但是基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必须坚持这个导向,长期推动。

同样,“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也存在一线操作的难处,“历史却已经等不及就提出了要求”。所以一些前期艰难探索的学校,有福了。

坚持“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3.突出德育实效

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认真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

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英雄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校园。

健全创作激励与宣传推介机制,提供寓教于乐的优秀儿童文化精品;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与管控,创造绿色健康网上空间。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

点评:

强调了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一些特色的研学基地将会有更大的需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政治启蒙”是新的提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运用、国家与民族的认同等,将会在学校育人实践中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同时,《意见》强化了对网游、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与管控,提出创造绿色健康网上空间。

4.提升智育水平

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各地要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点评:

一句话,学科教学要讲科学认知,讲创新激发,重思维流量,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是减负的关键。

 5.强化体育锻炼

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精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点评:

体育锻炼成为刚性要求,《意见》甚至给出了”很硬核“的体育开课与评估要求:未达标的,不得发毕业证;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其次,在体育教育方面鼓励购买社会服务,优质的体育教育进校迎来良好契机。

6.增强美育熏陶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

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鼓励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专业艺术人才到中小学兼职任教。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

点评:

地方文化艺术与世界优秀艺术成为学校“美育提升行动”的两个抓手。同样强调了鼓励购买艺术教育的社会化服务。

7.加强劳动教育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

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

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

点评:

劳动教育是2018全国教育大会的一个新提法,这次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措施: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

要求学校要确保劳动课时不少于综合实践课的一半。

“乡村实践基地”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事情,城乡教育的一体化联动在未来应该会成为一道新景观。

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8.优化教学方式

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各地要定期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点评:

教学方式层面用国家纲领性文件提出具体要求的还是很罕见,可见高层也预见到,任何改革都是“魔鬼在细节中”。情境教学、课程综合化、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受到鼓励,这些都代表了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发展的趋势。

9.加强教学管理

省级教育部门要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市县级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

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违规统考、考试排名和不履行教学责任等行为。

点评:

强调了课程要开启开足,同时也不能超纲教学。

10.完善作业考试辅导

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各地要完善政策支持措施,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点评:

关注三个日常教学重点:

1、作业重设计——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

2、考试不排名——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3、家长减负——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11.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

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信息化终端设备及软件管理,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机制。

点评:

《意见》对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更加务实,信息技术要追求师生都能用起来;数字教学资源要全覆盖,同时这一类资源进校园要监管审核。

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2.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改革和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实施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

进一步实施好“国培计划”,增加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加强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素养展示和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对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点评:

强调实施全员轮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的基本功培训,也强调了教师育人的综合能力提升。

1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各地要按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做好编制核定工作,并制定小规模学校编制核定标准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寄宿制学校提供生活服务的实施办法。

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县级教育部门要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在核定的总量内,统筹调配各校编制和岗位数量,并向同级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备案。

制定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公开招聘办法,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师招聘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对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应及时调整。

加大县域内城镇与乡村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建立学区(乡镇)内教师走教制度。进一步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完善教师岗位分级认定办法,适当提高教师中、高级岗位比例。

点评:

一句话很亮眼:不得产生新的代课老师。

14.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

制定教师优待办法,保障教师享有健康体检、旅游、住房、落户等优待政策。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完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切实落实学校分配自主权,并向教学一线和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对在乡村有教学任务的教师给予交通补助。

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及学校和教师的矛盾纠纷,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点评:

教师队伍品德素养过去提得比较多,也是一个长期提升的过程,这一次《意见》强调“更好地保障”。比如保障教师享有健康体检、旅游、住房、落户等优待政策;当然,在实施细则前提下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也是一个保障性定调。

15.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

校长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尊重校长岗位特点,完善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推行校长职级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

加大校长特别是乡村学校校长培训力度,开展校长国内外研修。倡导教育家办学,支持校长大胆实践,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16.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和实施监测机制,完善教材管理办法。省级教育部门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并建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

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校本课程监管,构建学校间共建共享机制。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完善义务教育装备基本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创新实验室、综合实验室。

点评:

教材的监管日趋严格,第十六条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不得使用境外教材。公立学校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是需要注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但是鼓励校本课程共建共享机制。但民办学校尤其是国际化的民办学校在此要格外注意。

这条政策意味着即便是“国际化”的学校也将面临教材和课程方面的严格监管,不管你是IB体系还是AP体系还是A-Level,可能都需要更加定制化和本土化的设计了。甚至这些境外的教学体系是否还能继续堂而皇之地应用和宣传都要另当别论了。

长远来看,对于国际化学校来说,未来属于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系,这个对教学自主研发能力要求更高。

17.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点评:

本条信息量很大,先摘录几点:

1、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2、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

3、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

当然,舆论反响最强烈的是这一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这项规定必将影响深远,首先是公办学校之间,“摇号制”导致生源逐渐均衡,“好学校”“差学校”之间的差异将缩小;其次民办学校重新洗牌,在新的格局下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如果政策严格实施,几乎是一个立竿见影的结果。

在大多数地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是没有资源优势的,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师资资源,唯一的优势可能是在招生方面相对的灵活性和更加宽泛的范围。

比如在北京,很多民办学校或国际化学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那么在这条新政之下是否还能继续广泛招生?这个画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如果“统一管理”意味着不能跨区域招生,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将大大压缩。但也恰恰因为如此,在一些地方(比如北京)这条政策要么难以执行,要么需要保持相当的执法灵活度。

如果政策的确是逐渐收紧,让民办学校(义务阶段)按照公办学校的方法统一管理的话,还有可能产生一个结果,那就是更多的家长会选择低龄化留学。

这条政策的初衷是教育的均衡化,对于教育公平的努力是无可厚非的。但一部分希望享受更优质、更高品质教育的家庭来说更希望拥有自主择校的权力,这也是他们在公立校划片之后希望进入国际化私立学校的原因。

所以如果真的出现最极端的情况,公办和民办的义务阶段学校全部划片统一招生,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这部分人群直接选择出国考学。

18.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国家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

县域教育质量评价突出考查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等。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突出考查学校坚持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办学行为、队伍建设、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

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坚持和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建立监测平台,定期发布监测报告。

点评: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重在发展素质教育。文件提出“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国家将为此制定标准,以三级评价联动来保障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地方党委和政府,评价学校,评价学生。

19.发挥教研支撑作用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

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20.激发学校生机活力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聘用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管理使用学校经费等。

各地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未经当地教育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到学校开展有关活动。

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对提高教育质量成效显著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突出的学校,应给予支持和奖励。

点评:

这句话如果落实,应该得到全体教育人的掌声——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未经当地教育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到学校开展有关活动。 

21.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保障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经费支持力度。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整合建设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

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重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逐步降低班额标准,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

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2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办好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履行省级和市级政府统筹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责任。

党政有关负责人要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要选优配强教育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县级教育局局长。县级党委和政府每年要至少听取1次义务教育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将校园安全纳入社会治理,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依法处理机制,坚决杜绝“校闹”行为,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点评:

1、加强党的领导在所有教育相关的重要政策里都会一再被强调。

2、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这一条如此重要,期待有刚性措施。

 23.落实部门职责

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条件,切实管好学校。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党政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教育部门和单位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指导学校做好党建工作。

宣传部门要抓好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营造教书育人良好氛围。机构编制部门要做好学校编制核定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配合做好学校布局规划,统筹做好土地供给和学校建设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法落实教师待遇,为学校招聘教师提供支持。

民政部门要牵头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网信、文化和旅游部门要推动提供更多儿童优秀文化产品,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党委政法委要协调公安、司法行政等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维护校园正常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登记、收费、广告、反垄断等监管工作。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妇联要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做好少年儿童有关教育引导和关爱保护工作。

24.重视家庭教育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

点评:

社区家长学校是个新生事物,怎么搞?这是个方向也是个待深化的问题。也许,家庭教育相关的培训课程会成为政府采购的一个重点。

25.强化考核督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并将结果作为干部选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

强化教育教学督导,将其作为对省、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把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职行为、学校办学水平、实施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

对办学方向、教育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生态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地方,要依法依规追究当地政府和主要领导责任;对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背离素质教育导向、不按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等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人员责任。

点评:

国家层面的教育生态问责机制终于来了:对办学方向、投入、建设、队伍、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当地政府主要领导要担责;对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背离素质教育导向、不按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等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要担责。

26.营造良好生态

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工作。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好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宣传报道。坚决治理校外违规培训和竞赛行为。大力营造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好发挥义务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