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原创:肖琳 华洪生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5-02-08 阅读量: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以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与发展路径。深刻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是教育改革发展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把握好“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关键特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是具有“中国式”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植根于这块土壤,需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科技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教育的产生及其存在的社会政治基础,决定着教育阶级性质、教育目的、制度和内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教育是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产物,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程度、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扎根中国文化传统。教育是植根我国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中产生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也深刻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我国的文化传统需要通过教育进行传递、保存、传播、交流、创造和更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赓续我国的文化传统,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第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科技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教育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发展,迎接挑战,抓住契机,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任务。为了适应新的科技革命的要求和挑战,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是蕴含“现代化”特征的中国教育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选择,只有把握时代、顺应潮流,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输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只是校舍、设备的“现代化”,还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现代化”特征:第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逐步地更多地具备“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现代化”的时代新人。第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建构“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当前,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以及交流方式已发生变化,多样化、弹性化学习需求与日俱增。教学内容的建构必须顺应教学变革发展方向,优化内容结构,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纵深发展。第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创新教育教学场景,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促进人技融合,培育跨年级、跨班级、跨学科、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推动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第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建设“现代化”的评价方式。为更好地面向未来、适应新的教育目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智慧教育评价的引领作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重构与再造整个评价过程,打破传统教育评价的盲区,整体推进教育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简介】肖琳,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华洪生,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镇桥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