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应让教师位于何处

原创:汪文华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2-13 阅读量:0

“培训,应让教师位于何处”,似乎是个伪问题。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中小学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一般情况下不是坐在会场(或报告厅、教室等)的椅子上听讲、记录、讨论,就是坐在电脑前学习网络课程,抑或在名校的校园里边参观边听介绍(或现场观察)、在本校参加校本研修等。这是当下教师在培训中常态,但是主要说的是物理位置。

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时,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和技术以及经费的制约,往往需要统筹考虑教师在培训中的物理位置,这无可厚非,而观念、制度和机制等则应该是培训机构对非物理位置关注不够(或漠视)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培训中教师位于何处,笔者以为可以既要考虑物理位置,更要重视非物理位置,做到身心兼备,培训中让教师位于“中间”。

所谓“中间”,指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也还有其他解释:(1)中心;(2)里面,在里面;(3)“在……过程中”,在事情进行的时候。“培训中教师位于‘中间’”的“中间”应该具有这些含义,特别是后三种解释。如果教育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认可这种看法,那么就需要进行观念转变、制度重建和机制完善,以及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模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改进与优化。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参加专业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称为“被训者”“受训者”“参训者”或“学员”(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而没有将他们看作“作为成人的专业学习者”。这就不难发现,参加专业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不是位于“中间”,而是“在外面”“在下面”: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在其影响下的制度、机制等十分强调“管、卡、压、逼”,而不是以“理”为主、以人为本、以支持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为重点。这也是导致一些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模式方法缺少实效性、管理评价缺失激励性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饱受中小学校及教师的诟病。

近年来,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也同样都在大力推进并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曾于2018年5月6日发表题为《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报评论员文章,该文强调:“新时代的师者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交流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要更加认真聆听年轻的声音,做好青年人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早在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互联网教育合作伙伴会议通过《青岛宣言》,鼓励政府、行业、民间组织通力合作,创建公平、动态、负责和可持续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有专家指出:“互联网+”也将推动人类学习范式的变革从“教学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型,一个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教师是作为成人的专业学习者,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不是也应该如此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有学者认为,要建构“学习者中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在中小学改进管理与评价机制,让教师有学习的自由的同时,教师培训机构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发展模式:将工作方向转变到教师学习者中心上来,将教师培养成为一名学习者,并坚持将培训学习者为取向的价值引领。

笔者以为,“培训中教师位于‘中间’”,首先是要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走向教师专业学习,即国际范围内教师培训的主流趋向之“教师培训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学习”。其次,培训机构应该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让培训做到:教师“在里面”而不而是“在外面”“在下面”;在全程(训前、训中和训后的过程)中,而不是不管前与后;在培训进行的时候,也就是教师参与始终,被点燃、唤醒、激励。

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学原则指导教师培训实施,是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关键所在。对“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自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的研究报告提出了14条影响学习者和学习的原则,分为四大类因素:认知和元认知因素、动机和情感因素、发展和社会性因素、个体差异因素。这些原则可适用于所有的学习者——现在教育系统中的儿童、教师、管理者、父母和社区成员。因而,它们可以成为教师培训机构实施培训的指导。

有研究明确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学习的特征主要包括:(1)教师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发挥自我导向、自我调节与自我负责的学习主体作用;(2)教师的需求被暴露、被珍视、被认真予以满足;(3)教师的已有经验受到重视,并得到充分利用;(4)重视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实践反思;(5)学习活动具有可理解性、难度适中且新颖刺激;(6)学习活动目标明确且高低适当:(7)活动与材料呈现以学习者感兴趣的方式进行:(8)学习评价适当。

如果教育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能够真正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新理念,就能够实现观念转变、制度重建和机制完善,以及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模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改进与优化,从而形成“培训中教师位于‘中间’”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