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三路径

原创:陈颖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05-30 阅读量:0

思政课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要学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晰高中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探究其自我培育路径对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具有重要意义。以“教育家精神”为高远奋斗目标,以“四有”“六要”为依据,指向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政课教师可以从恪守师道、守正政治素养,夯实师技、提升业务素养,勤修师德、升华师德素养三个方面,定位、培育、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一、恪守师道,守正政治素养

师道,即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信仰。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称其为教育。守正政治素养,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恪守师道,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站稳政治立场,心怀“国之大者”。

1.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坚信共产主义前途,忠爱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做有信仰、有作为的时代新人,教师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把握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熟读马列主义经典,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二是深入学习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史学习中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三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高质量开展党史教育,传承红色传统、深拓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2.站稳政治立场。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性,政治立场事关社会主义路向。高中思政课教师承担政治教育、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重要职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守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群众路线和人民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敏感问题”的回应和处理上,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3.心怀“国之大者”。“国之大者”即国家为实现民族整体利益、人民根本利益,宏观上对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发展诉求作整体部署和统一筹划以谋求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发展。“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心怀“国之大者”,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把时代呼唤、社会责任和教书育人统一起来,做新时代有大格局、大情怀的高中思政课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开展高质量思政教学。

二、夯实师技,提升业务素养

师技,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实施有效教学,开展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独特、广博的专业素养。功力深厚才能入木三分,思维独特才能自成一家,视野广博才能揽胜纵横。提升业务素养,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夯实师技,拓宽多维视野,创新教学范式,培育教学机智。

1.拓宽多维视野。多维视野即丰厚的知识视野、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视野,是高中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就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实践中实施任务驱动,设置合理的议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就要将现实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掌握历史的大逻辑、时代的大潮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就要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在国际比较中讲好思政课。

2.创新教学范式。适应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教师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基础上,创新教学范式,大胆实践,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实施以议题为中心,情境为载体,活动为关键,评价反馈为支撑的议题式教学,建构单元整体学习的高效课堂。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合理运用项目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辨析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实现精准教学,克服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培训;主动承担省、市级现场技能大赛、微课比赛,在“课堂实践—教学反思”中提升业务能力。要加强跨区域思政学科教学教研交流活动,积极申报省、市级研究课题,在“自主研修—专家引领”中实现“教”“研”相长,促进专业发展。

3.培育教学机智。班级教学总会有突发事件,教育智慧指的是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从突发的现实情境着手,适时加以简要的概括、点拨的课堂操控能力,离不开教师对生活的倾心关注,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精心准备——倾心关注读懂社会情境才能反应迅捷,言行恰当;精心准备通晓学情,才能临场不惧即时发挥。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师要因人、因时、因势利导,才能让高中思政课“有意义”更“有意思”。

三、勤修师德,升华师德素养

师德,即学生榜样,道德垂范,生本情怀。师德是学生道德修养的灯塔,师德建设是打造高素质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高中思政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陶冶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修身立德、以德立学、施德以教。升华师德素养,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勤修师德,秉持正己育人,满怀仁爱之心。

1.秉持正己育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正己育人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用自己健康的人格、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知识去感化学生;就要“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2.满怀仁爱之心。“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师不变的坚守和追求。满怀仁爱的思政课教学,才会关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才能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教育应当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蕴泽。”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让爱在课堂里流淌,让教学之花拥有坚实的根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余文森教授认为,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人的软实力;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人的硬实力。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习,积攒能量,提高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恰当处理综合性、活动型和学科知识三者关系,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承载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