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教材进行课程创新——由一道数学例题所想到的

作者:段庆雷 来源:山东省莒县库山乡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19-02-18 阅读量:0

最近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看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课题叫做《打电话》。例题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有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知,老师要打电话通知每名同学,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最快几分钟可以通知到每名同学?

客观地说,这位老师的课程设计还是很好的,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不失为一节好课。

课间休息时,我听到身后的几位老师在一起小声议论这节课,一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说:“我认为这节课的这个例题并不是很恰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通知学生完全可以利用QQ或者微信群聊的方式,一分钟内完全可以通知到每位同学。所以,我感觉这个例题并不太切合当前的实际,应该修改一下,比如细胞分裂等。” 

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转过身,对他说:“你的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理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用细胞分裂来做例子,也未尝不可,可是,你没感觉细胞分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远了吗?”  

看到他有点疑惑的样子,我接着说:“我们数学教学,有些东西本身就是抽象的,就像这节课,无非就是利用打电话的例子,在学生头脑里建成一个模型,然后通过对这个模型的反复探究,从而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即n分钟可以通知2的n次方个人。再说像古代的鸡兔同笼的问题,也是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现实中,我们也不可能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啊。”

听了我的话,这位老师点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观点。

教研活动结束后,对这个问题我又展开了反思。这位老师的话确实也代表了一部分老师的思想,其实焦点还是“用教材”与“开发教材”的问题。

我们的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例子是教育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认真筛选出来的,而且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验证,为什么用这个例题,而不用其他的?自然都有它的道理。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还达不到专家那样的高度,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教材,利用好现有的教材,而不能完全的摒弃教材,去搞一些所谓的创新。

有些题目就像我们熟知的“鸡兔同笼”,虽然时间古老一点,但还是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必须要认真重视,充分利用,完全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另起炉灶,毕竟这些题目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在里面,丢掉了,就失去了传承,就丢掉了中国文化的根。

对于这些题目,学完之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增加一些更切合学生现实的题目,让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材也只能是一种资源和凭借,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不太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形,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重新设计的,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开发教材要求是很高的,这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对教材体系有一个清楚准确地把握,才能在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而不能想当然的凭自己的一时冲动进行所谓的改革。不合理的改革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建构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的话,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作者:山东省莒县库山乡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段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