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原创:段庆雷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3-16 阅读量: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对人文性关注较多,而对其工具性用力不足,特别是在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方面还须下较大的功夫,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感觉在以下方面更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关注。

一、无论哪一个年级,都请老师们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这是基础

让每一个学生会认、会写生字需要我们老师下点细功夫,高年级也不能轻视,也许正是我们的一点放松,让孩子们的识字写字差距越拉越大。

老师们教生字时一定要注意教会识字方法,例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提倡老师们坚持运用,环境识字也是不错的方法,但是请老师们检查纠正要跟上;写生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占格位置、偏旁笔顺,这些务要弄明白,特别是笔顺,这是在很多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的短板,请老师们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指导;生字进行组词训练时,请老师们除了指导组二字词语,更要要求学生会组四字词语,并试着说一句话(这个要求对孩子将来习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必要)。

二、不管哪一个年级,都请老师们指导孩子多读书,这是重点

课内练方法,课外出效果。老师们要指导孩子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不仅仅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这项要求简单,大多数孩子基本都能达到),更关键的是要指导孩子们懂得文章是如何表达的,记叙文描写的方法,诸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描写,作者是如何着手的;说明文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像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作者是如何灵活运用的;还有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手法的恰当运用;疑问、感叹、陈述等句式也有很多的窍门;说话人在前、说话人在后、说话人在中间,为什么这样安排,不只是标点位置的变化,对于表达效果来说,是不一样的;还有文章为什么有的地方详写,有的地方略写,都是有原因的,需要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这些都希望老师们在平常的课堂中注意加强指导。

三、不管那一个年级,请老师们都要注意习作指导,这是难点

习作要从一年级抓起。请老师们从孩子们进入小学的第一天,就要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每天说一句感兴趣的话,家长帮着记录,等到学生们有一定的积累了,就让学生试着自己写,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慢慢的从一句话到几句话,从一段话到几段话,慢慢连段成篇,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作文。

平常习作训练中要注意方法指导,写完了要让学生自己读几遍,一定要出声,这是训练正确使用标点、检验语句是否通顺的好办法。在习作中,老师除了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外,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四字词语增强习作的朗读美感,试着用用学过的古诗,增强习作的档次;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老师一定要安排课堂展示点评,最好老师亲自宣读,然后让学生猜一猜是谁的习作,这样鼓励性更强。优秀的作文建议老师们打印出来,张贴到教室里进行展览,再好的指导学生投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与积极性。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做的方面还有很多,在这儿,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语文老师的关注与反思,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的研究,更好地做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作者:段庆雷,山东省莒县库山乡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