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创造“三感”

原创:李连胜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3-31 阅读量:0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加快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标志着劳动教育迎来了新时代。笔者认为,开展好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升教育实效,就要创造仪式感、参与感、获得感,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更好地提高认识,增长本领、锻炼体魄、培养品质,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造仪式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无论是鸟巢的刻柱留名,还是伦敦的护送圣火,都是一种礼仪的象征,都是对劳动最好的尊重。好的劳动教育,应当是富有仪式感的,以丰富而有意义的仪式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递出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让学生感受并懂得尊重和关爱。创造仪式感,就是要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眼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通过选取有趣的活动名称、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教育等形式,如“劳动模范好榜样”“劳动最光荣、生活最美好”等形式的主题教育、“幸福成长实践基地”“开心农场”等形式的实践所地名称、以“汗水里的幸福”“家务活里显身手”“力所能及小达人”“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常菜”“果蔬青青种植节”等形式的生活技能主题展示等,让学生在劳动教育有名、劳动实践有样、劳动展示有范的“三有”仪式中感受到劳动教育是如此地富有趣味、富有意义,从而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升腾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造参与感,培养学生勤于劳动、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养成勤于劳动、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为获得发展自身、贡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就要积极创造参与感,学校要积极主导、家长要积极配合,社会要积极支持,要结合实际“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有效地开展“文明校园你我共建”“家庭劳动总动员”“研学实践一路前行”“志愿服务人人参与”等活动,让劳动教育既要有体现乡土乡味的“家门口”式的本土劳动,又要有体现诗和远方的“去远方”式的研学实践,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既有“阔步前行”的自立自强,又有“众人划桨”合作奋进;既要有“师生合作一起干”的难忘经历,又要有“家长孩子一起做”的亲身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中用手去创造、用脚去丈量、用身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在劳动中更加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自然,在真真正正的各种劳动实践参与中培养勤于劳动、勇于创新的美好品质。

三、创造获得感,增强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良好习惯

劳动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开展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就要创造获得感,要在劳动教育中增长学生的劳动经验,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肥料是土地的宝贝,汗水是丰收的蜜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劳动创造一切”等名言名句传递出的劳动智慧与经验,更加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传递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及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的劳动更加有收获、更加有效益、更加有价值的道理;要在因地制宜的劳动教育中,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参与一些实际的工业生产、简单的农业劳动、独特的生活技能、精巧的手工制作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合作、创新的能力与本领,并能够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满意的并且有益于自我和他人的成果,这成果可以是一副亲手书写的春联,可以是和父母一起种的新鲜蔬菜,可以是研学实践后风土人情的剪贴画报,可以是参加志愿服务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是和老师、同学一起完成的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在这些劳动中心更灵、手更巧、体更健;要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的学生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劳心劳力中由过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向“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转变,由过去“轻视劳动,不愿劳动、做起来不会,干完了不好”向“重视劳动、主动劳动、勤于劳动、能劳动、会劳动、善劳动”转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不怕劳动、愿意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劳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良好习惯。

总之,开展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要让劳动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中,让劳动之美浸润学生的心田,为学生幸福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李连胜,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教育体育局教育股副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