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素养为导向,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原创:方平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06-01 阅读量:0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成了学校教育人培养人的重点。只有身心健康,孩子才会阳光开朗,朝气蓬勃,才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出力,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业。前不久,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留守儿童居多,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孩子问题明显,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加突出,搞好新时代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基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是目前制约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专业老师,仅凭班主任的感情疗伤,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学生。区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统筹全区县学校教育实际出发,为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人数超过三千人的学校,建议配备2—3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千人以下的学校,配备1—2名,针对一些乡镇学生总人数不多的情况,建议以乡镇为单位统筹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事关系落到中心校(中心小学或初中)。

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以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摒弃“唯分数论英雄”的传统人才培养观及评价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五育融合人才培养观为核心理念,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融进课堂教学中。每周至少设置一节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向学生讲授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为主,与其他学科同等考核。对暂时不具备单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可与体育健康教育课融合设置,开展课题教学,但不允许被体育课代替。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考核评价学校办学效果时,应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及开展与之相关活动的效果作为参考依据,以行政手段助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地见效。

三、完善心理咨询室

学校心理咨询室就是简单的心理问诊室,可供学生随时问诊。学校要根据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室的标准布置室内环境,购置设施设备,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建立问题档案,定期回访诊疗。心理咨询师要根据问题类型分类建档,一生一册,并时刻与班主任、家长或监护人保持密切沟通,协同共育。在做好病理保密的前提下,做好学生的治疗和心理疏导工作,必要时帮助护送病情严重的学生入院接受专业治疗,并为医院和医生提供参考依据。有条件的学校,可与当地卫生院联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心理健康问诊体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省时省力见效快。

四、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

切实贯彻落实《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学校要在开学之初摸清楚每位学生的身心状况,做好登记建档。家长要如实向学校报告孩子身心存在的问题,不得隐瞒,避免二次伤害或病情加重。学校所在村社街道要为学校和家庭提供良好、健康、积极向上向善的育人环境,配合学校在节假日引导孩子们融入社区街道公益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寻找价值和存在感。

五、切实转变育人观念

育人的主体责任在学校,学校要在“双减”和“五项管理”要求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融合,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尤其要重视体育健康课、美育课、劳动教育课、科技课等;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由专业的老师带出特色,不流于形式。学校要建立起适应新《课标》的考核评价机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和教师德能勤绩考核措施,建立起以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的动态考核指标。家长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而不是死盯孩子的学科分数,不以考上名牌大学作为炫耀的资本,要以培养阳光开朗积极向上向善的孩子而自豪。社会用人机构也应根据实际制定实用的人才录用机制,依葫芦画瓢的高分数纸面人才不应该是人才市场的佼佼者。转变认识是做好事情的前提,新的育人观就是要让课堂活起来、操场活起来、舞台活起来、家庭活起来、社区活起来。

总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早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方平,系重庆市忠县白石初级中学副书记、副校长,重庆市高级教师、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