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微学习》的作者指出:“微学习的最佳用途是融入更大规模的学习计划”,这里的“更大规模的学习计划”指的是相对于最佳时长为5分钟左右的微学习而言,时间较长一些的培训,如网络研讨会或全天课程等。那么,如何将微学习在融入时间一般超过0.5天(45分钟/学时×4学时=180分钟)的教师培训项目中做得有效呢?
首先,需要将《这就是微学习》中的“微学习”与当下教师培训中的“微培训”区分开。
对于“微培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刘明、孙福胜认为,“微培训”是基于网络环境状态下的微型化培训模式,具有培训环境微型化、培训形式微型化、培训内容微型化和培训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发展,以及培训时间碎片化更具有灵活性等特征。可见,“微培训”与“微学习”在有些方面是共同或相近的,如信息化、单元化、内容少和时间短等。
“微培训”与“微学习”两者也有着不同的地方。“微培训”相较于“微学习”时间更长、内容更多,一般以“微课程”(微知识、微技能)的形态呈现,可以独立成为一次培训或某次(期)培训项目的一个阶段性培训,如微讲座、微论坛、现场体验、活动观摩、快乐聊吧等。“微学习”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不是资源库、不是学习形式的浓缩版、不是知识传播,它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学习活动,必须是规模更大的学习计划(如教师培训项目)中的一环(起到补充、强调、增添或修正的作用),从而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优势。
“微培训”与“微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培训”可以包括“微学习”,而“微学习”不能包括“微培训”。区分“微学习”与“微培训”是将“微学习”做得有效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在教师培训中融入“微学习”,而不至于将“融入”执行为在更大规模的教师培训中加上“微培训”,或者将教师培训分解为若干个“微培训”。
其次,需要知道“微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方法,特别是其不同于“微培训”的地方。
在《这就是微学习》中,作者通过阐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信息检索(间隔效应),即让“微学习”实现最佳效果的两大研究,告诉读者“微学习”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记忆的。
作者指出:间隔效应或间隔检索是一种帮助记忆的有效工具。它在以下两种学习情景中是最有效的:一是吸引学习者长时间学习;二是在学习及运用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强化记忆。间隔效应不仅能够巩固记忆,还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所以,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把信息推送给学习者,这一措施可以提醒他们接纳培训所鼓励的行为和学习内容,并对他们的个人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指出:信息检索(回想信息或自我测试)会以某种形式调节记忆,提高未来提取信息的速度,提高信息的记忆深度。从记忆中回想信息是加深记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小测验或自我检测比其他一些学习编码形式(如重新学习)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作者强调,测试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并且可以在“微学习”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即通过测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者的记忆力。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培训(包括“微培训”在内)往往很少在帮助学习者记忆方面下功夫,按照遗忘曲线以及间隔效应、测试效应精心设计培训活动并有效实施的极为少见。因此,在教师培训中有效融入“微学习”需要遵循遗忘曲线规律,合理开展间隔效应学习和测试效应学习。“每隔一段时间”推送信息和组织进行“小测验或自我检测”,是融入“微学习”的教师培训应该采用的两种最佳方法。
第三,需要掌握“微学习”策略制定、规划与实施、交付方式,以及成效评估的要领。
《这就是微学习》的第二部分,用4章讲解了“微学习”的实践,要点如下:
1.如何制定微学习策略。(1)微学习策略的3大核心要素:规划和管理预期结果;激励学习者产生努力实现预期结果的动力;通过恰当的方式交付。(2)微学习的两种方式:正式学习,即推送式学习,这是以导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即拉动式学习,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
2.如何规划与实施微学习。(1)实施微学习计划的影响因素:组织的工作环境与文化,现有的工作流程,现有的技术设备,开展学习计划的经验。(2)计划与实施微学习的3个阶段:前期开发,即规划阶段;内容制作,即创建和发展阶段;后期推广,即实施和评估阶段。(3)估算微学习项目开发时间的4种方法:根据类似项目估算;根据公式模板估算;自下而上将工作解构;根据行业标准估算。(4)一般说来,时长短于8分钟的学习课程,需要3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开发,包括收集信息,设计、创作脚本等。如果某个微学习项目的时长超过了8分钟,那么每超出1分钟,就需要增加1小时的开发时间。
3.如何设计微学习的交付方式。使微学习的交付方式更具吸引力的方法:(1)用KISS原则来写作,简明扼要,直击要点;(2)提出准确且客观的问题,提前测试问题;(3)创建音频,要尽早进入主题;(4)让图像为学习内容增值,而不是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5)不要把录制内容切割成小视频;(6)运用游戏元素,不要改变学习内容;(7)短期模拟人生,保持有限的互动,只设定一个场景和一个目标;(8)创建记事板,充分利用微学习中的有限时间。
4.如何评估微学习的成效。(1)评估微学习的6个关键问题: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时间(when)、地点(where)、方式(how)。(2)柯克帕特里克的4级评估模型是可用于计划如何从学习者和相关人员那里收集信息的简便方法。
以上这4章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用恰当的案例来进行说明和解释,对教师培训者设计、实施和评估“微学习”给出了具体指导,许多地方也对开展更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包括“微培训”)具有借鉴价值。下面,谈谈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一是培训者要创建一幅“微学习地图”,旨在强调学习结果并设计微学习计划。这种地图是一张三列表,每一列分别对应着学习结果(任务)、评估标准和学习目标(不超过3个)。设计者对微学习地图不断增添项目,也就是将三列表扩展为五列表,依次增加的项目是:激励因素、学习方式(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等。
二是培训者要重视估算微学习项目开发时间。作者的研究表明,对估算开发时间有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变量)包括:所有项目利益相关者都能理解的一份清晰计划;来自所有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支持;项目利益相关者与支持人员对预期结果、职责和任务的理解;已明确的开发进程,包括开发的标准、审核周期、模板和样式标准;及时且持续的沟通;用于管理项目范围变更和调整的商定计划。
三是培训者要用KISS原则来写作。KISS即“保持简短”(Keep It Short and Simple,KISS)。培训者无论开发哪一种类型的“微学习”项目(辅助工作、播客或视频),都需要牢记这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在以下两个方面集中精力,用心写作:一要创作简洁且生动的脚本;二要学会提问,吸引参与者专注于核心的课程内容。
四是培训者尝试使用SWOT分析模型来评估培训开发过程。SWOT分析及运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4个维度进行分析评估。SWOT分析模型能帮助培训者迅速明确在整个项目中,成功的要素(优势)是哪些,失败的要素(劣势)是哪些,需要合并重组的要素(机会)是哪些,以及需要去除的要素(挑战)是哪些。
我为什么对这四个地方印象特别深刻呢?是由于我们多数的培训者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不知道”和“不会用”而导致培训失去精准性、科学性等。如果我们打算将微学习融入教师培训,培训者首先需要查缺补漏,深入研读《这就是微学习》以及书中提及的其他著作、案例等学习资料,并付诸行动,尽可能地先将“微学习”做得有效些。
《这就是微学习》的最后提醒读者:“你现在已经了解使微学习项目获得成功所需的工具和技巧,但这并不是微学习之旅的终点,而是你学习的起点。下一步就看你怎么做了。”作者建议:一要将你的所学应用到组织中去;二要为你的微学习项目制订计划并加以实施;三要设计引人入胜且令人惊喜的微学习产品,重点关注预期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