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学+实+践”>研学实践——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

原创:李连胜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07-22 阅读量:0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对以综合“实践育人”为特征的研学实践教育指明了根本遵循。当前,研学实践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注入了新力量。笔者认为,开展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需加强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研”之法,了解世之情

2016年12月2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因此,要强化“研”之法,在教育规律、安全性能、公益目的、自愿原则、实践效果上下功夫,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学段的研学实践教育目标和研学实践课程,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做到规划一盘棋,使活动内容能够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不断纵深发展,使每一次的研学实践都能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从而更贴合学生实际,更真切地了解世界万象。

2.拓展“学”之识,增强见之闻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与“习”即认知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薄弱甚至缺失。研学实践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如何才展拓展“学”之识,增强学生见之闻呢?这就需要各地在开展研学实践过程中,用 “望、闻、问、切”之法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观察社会,真心感受,切身品位、不断思考,在每一步前行的路途中更好地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丰富的风土人情,特别是熟知近代以来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从而更加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陶冶情操,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乡情怀,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

3.结出“实”之果,丰富育之效

如何让研学实践结出“实”之果,丰富活动育人之效,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中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主题思想,不断丰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能够更直接、有效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要落实好“舞台小天地,成长大世界”的展示理念,搭建各种在校展示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情可表、有乐分享,形成“坚持展示、倾力展示、创新展示”的良好局面,从而促进他们在表达、总结、反思、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要加强家校联系与心灵成长分享,进一步促进学生将感受与收获分享到家庭每一个成员,带动整个家庭去感受、理解、支持研学实践的意义、方式及效果,形成更加积极有效的研学实践氛围,最终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在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不断提升,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4.提升“践”之法,形成指之针

各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当前工作经验、困难瓶颈、下步打算中及时总结工作成败得失,有效把脉问诊,从国家的政策理论、丰富的课程设计、坚强的师资队伍、有效的安全与经费保障等方面,积极提升能够成为指导今后工作的“践”之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更好地促进课程和社会两大有效资源有效利用,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常态机制,为研学旅行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研学旅行质量和水平,推动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开展,真正让研学实践成为构筑起中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新桥梁,整体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做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就要在“研”“学”“实”“践”四字上下足功夫、开足马力,拓宽“行万里路”的大途径,构建立德树人的大舞台,实现1+1+1+1>4,让“研+学+实+践”>研学实践的效果真正显现。

(作者: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教育局教育股副股长 李连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