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两课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课教学的指向标。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政治认同,才能真正围绕“中国为什么能”“为什么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等议题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坚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学情分析
1、生活经验
作为标准的“00后”,高一学生普遍缺乏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方面对比的生活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认识普遍不强。
2、学习基础
“00后”学生开放、自我、独立、自信,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通过巧妙设置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合理设计基于问题的学科任务(活动),实现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结构化,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入角色开展活动,通过“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构建旨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认同:辩证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及其背后的 “不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由之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通过新时代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新时代的内涵,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新时代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围绕“新成就”“新矛盾”“新措施”“新梦想”等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教师审核各小组提交的自主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变革和未来美好生活的认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思维品质和能力。
2、课堂教学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议学情境】播放视频《我的家乡变化》。
【活动任务】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且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近20年,你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并派出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更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议题探究,讲授新课
总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环节一:议题描述——家乡面貌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议学情境】新时代带来新面貌。
【活动任务】家乡变化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还有哪些重大成就?请大家研读教材有关内容,小组合作描述新时代的内涵,商议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议学提示/教师总结】这个新时代不是别的什么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历史脉络、实践主题、人民性、民族性、世界性等方面对新时代的内涵做了高度概括。进入新时代,实践基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现实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成为一种新常态,正是这个“物质生活矛盾”的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设计意图:以“议题描述寻找家乡面貌变化的依据”为形式,让学生从熟悉的家乡面貌变化入手,直观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从广度和深度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增强对伟大变革的感性认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政治认同。
环节二:议题辩论——家乡发展富足与否?
【议学情境】截至 2018 年,县域经济全国第一,利用外资和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出口全国第三……家乡发展不可谓不“富足”,但也不是没有“软助”: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住房保障、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板明显。“富足却仍存“软肋”,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活动任务】请学生就“新时代家乡发展是否已经足够富足” 展开讨论,并陈述各自观点和理由。
【议学提示/教师总结】到底 “新时代家乡发展是否已经足够富足”?毋庸置疑,新时代家乡有其“富足”的一面: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居全国前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逐渐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富足”的背后仍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面,由此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阶段、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等并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以“议题辩论——家乡发展富足与否的争鸣”为形式。通过“课程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群论中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及其背后诸多的“不变”,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科学认识基本国情。培养科学精神,形成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环节三:议题决策——家乡发展中我的责任担当是什么?
【议学情境】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从一个商品粮生产区、轻纺工业城发展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现代产业名城、创业创新名城,形成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 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苏州奇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共产党人应该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 “强富美高”新江苏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学生又该如何担负责任,写好时代答卷?
【活动任务】请学生研讨教材有关内容,就“家乡发展中学生的责任担当” 发表各自看法。
【议学提示/教师总结】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大家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将“强富美高”新江苏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党忠诚,把紧理想信念“总开关”;勤勉尽责,重振担当干事 “精气神”;加强学习,厚积薄发,成就“真本领”;聚焦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解难题”。同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奋勇开拓、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设计意图:以“议题决策——家乡发展中我的责任担当”为形式,探究共产党人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学生如何担负责任,写好时代答卷?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新时代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公共参与进程,促进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会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升华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认同,从而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学习中,由认识世界走向改造世界,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素养。
环节四:议题追问——寄梦家乡的职业生涯规划。
【议学情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家乡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家乡儿女心怀伟大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得来的,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艰辛与付出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苏南样板”,同时为自己竖起了一座人生里程碑。
【活动任务】进入新时代,心怀新梦想,踏上新征程,你将如何作为?请大家以“新时代,家乡和我”为题,分享自己的“人生梦想与新征程”
设计意图:以“议题追问——寄梦家乡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形式,引导学生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真实生活、长远发展相联系,将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以回报家乡与社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在“活动内容课程化”中,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结束新课,拓展课堂
【课堂总结】
【议学情境】引用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活动任务】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回答自己作为学生,能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怎样的努力。
【议学提示/教师总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的讲话作为结语。
设计意图:从中国共产党人、最美奋斗者的事迹出发,最后将情感落脚于当代青年学生,
使学生明白当前需要努力学习,为新时代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将本节课的情感升华,以小见大,提升至高潮。
【课后作业】课后进行搜集资料,以你自己家乡近30年的变化进行社会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新时代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六、教师评语:
本教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任务分解到小组,让他们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学中教师根据材料设置议题,引领学生积极探究,充分利用家乡变化的各种事实材料,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点,完成学习任务。
(作者单位:平凉市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