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要突出“四性”

原创:楚莉莉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11-09 阅读量: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使用,对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建构符合不同办学类型高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话语体系,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的问题。职业院校较之普通本科院校,其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环境、生源特点等决定了其思政课教学话语应突出学理性、实践性、专业精神性和政治性。

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学话语应突出学理性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用“学术讲好政治”是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构的首要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第一位的就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教学话语中突出学理性就是要解决用学术讲好政治,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要求。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思政课教学讲的是什么道理?思政课讲的道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理而不是别的什么“道理”。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内生逻辑和哲学逻辑之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新中国七十多年建设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奋进史、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中蕴含的历史逻辑之理,是蕴含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道理。

如何让书本上的学术性话语、文件性话语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呢?这就需要构建一种生动的表达方式,这种生动的表达方式服务于讲清道理、讲好政治,切不可一味追求生动性,把生动表达作为终极目标,以致本末倒置。

要善于挖掘学生听得懂易理解的案例、概念,把深奥的理论讲清、讲透。总书记讲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最好的案例。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过往学习经历中各学科的知识积累、学生熟悉的概念、现象,除了“最大公约数”,教学中还可以使用几何学中的“同心圆”来讲清楚“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的重要意义。

要用好、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传统故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故事。如让学生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沉浸式地体验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通过长征路上“四渡赤水”的故事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曲折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无畏;通过焦裕禄、黄文娟的故事感悟中国共产党人“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的真谛。

要善于走近学生,挖掘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俚语、俗语、网络语言,通过使用或分析这些大众语言,讲清楚课本中的“学理”。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讨论“45度青年”这一网络热词,帮助学生真正懂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含义。

要用好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累的典故、诗词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比如可以引用于右任的《望大陆》和余光中的《乡愁》讲解为什么说两岸一家亲,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可以引用“岳母刺字”讲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

在思政课教学话语中突出学理性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支撑,其路径就是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深入挖掘利用学生熟悉的概念、现象、故事、俚语、俗语、经典、诗词,并以此为媒介,构建有温度有灵气的学理性话语体系。

二、理论源于实践用实践,教学话语应突出实践性

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比较认识中国与世界,指导自己的人生和专业实践,自觉将青春之我融入民族复兴大业。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应该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话语应突出实践性,立足实践,讲清理论来源,着眼未来实践,培养理论应用能力。

首先,应将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积极梳理,利用在“昨天”实践中产生积累的大量数据、事迹、典型案例,用好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红色教育资源,讲清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哪里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哪里来?新中国从哪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哪里来?新时代从哪里来?总之,在“昨天的实践”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找到“我们为什么能成功”的答案,从而坚定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要善于用好“今天的实践”。善于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创造中国奇迹,在国际比较中引发学生思考,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讲明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所在。用“今天的实践”予以“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以有力的回击。

最后,要善于思考“明天的实践”。理论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构要关照未来,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明天的实践”。对学生切实关心关注的“问题”,采取不回避的态度,积极及时予以回应,并且和学生共同了解国家发展的远景规划和战略方针。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寻找“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的答案,增强青年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到的理论用于指导人生指导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的自觉性。

在思政课教学话语中突出实践性就是“用事实讲道理”,其建构的基本路径就是善于用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昨天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答案,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激扬青春梦想的自觉。

三、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应突出专业精神

职业院校学生更需要在思政课中体会增强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因此将专业精神培养融入思政课教学,构建专业精神教学话语体系形态,应该成为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显著特点之一。

一方面,要将学生所学专业涉及的主要行业领域的发展史,有机结合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同时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一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话语体系建构。在行业发展的昨天和今天的比较中理解为什么学习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专业的工科生也必须学好思政课。理解自己专业行业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的春风里从走出夹缝站起来,到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跑起来再到引领世界发展趋势飞起来的过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业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在行业发展的中国和世界的对比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含义和巨大优势,把握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增强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业建设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应深度挖掘学生所学行业中涌现出的领军人才、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中。使学生在故事中感悟专业的魅力,体会精益求精、潜心问道、诚信敬业、奉献创新的工匠精神,体会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力奋斗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信心,树立做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决心。

四、思政课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教学话语应突出政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这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关系到我们党的教育事业的方向正确性,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教学话语应突出政治性,即坚强的政治定力、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坚守课堂讲授纪律的同时,面对错误言论、错误思想要敢于亮剑,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直面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激浊扬清,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真答案。与前面所述的“学理性”“实践性”“专业精神性”三种教学话语体系形态的建构不同,政治性话语体系形态的建构应该贯穿于整个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全过程,融入各种形态之中。这既是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体现。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