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原创:郭鹏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11-09 阅读量:0

一、案例背景及经过

王同学,独生女,四川广元人,家庭条件较好,是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大一新生,性格开朗,在校期间担任学习委员,学习成绩突出。邓同学,女,四川广元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一新生,性格内向。两人是高中同学和老乡关系,在大一上半学期关系较好,交往较多。双方因为交往过程中产生误会,导致矛盾升级,也产生了暴力行为。

二、案例分析

1.准确定位,找准类别

纵览该案例,表面上是生活冲突引发的日常矛盾,实质上是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将事件定义为打架事件。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公正、合理适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妥善处理。

2.及时解决,避免事态恶化

该案例属于两人因人际交往关系矛盾引起,人际矛盾不容忽视,如果无法及时处理危机状况,有向更坏的方向转化的可能。

3.加强学生干部教育引导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掌握正确的解决方式,事情发生后,及时安排学生干部跟踪帮扶和报告情况。

三、解决思路

1.积极沟通,发挥朋辈帮扶作用

在接到该生反映的信息后,第一时间多方面、多渠道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别找当事人沟通,并进行指导教育。引导学生干部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教育学生用合理的态度对待事情。联系主要学生干部密切关注该生的动态,及时化解矛盾,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

2.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经过第一次调解后,双方均承诺不再来往,但是后面又再次用微信聊天纠缠不休。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在倾听、疏解双方内心的情绪后,对王同学进行劝休息,用以冷却双方之间的矛盾。经过辅导员和李书记的共同劝说,王同学同意回家休息一周。

3.遵循客观公正、合理适当原则,做好家长工作

如实告知学生家长,告知事情的经过和严重性,为确保安全建议学生暂时休息一周待情况好转时再申请回校,希望双方家长能够采取积极态度解决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建议父母多给予学生关心,保持心理平衡。

四、经验与启示

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突发状况,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处理,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事做易,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安全责任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大心理疏导课程开设幅度和深度,筑牢心理健康教育防控阵地,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同时,进一步强化身心健康和安全教育效果,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平台,帮助学生正确运用网络。

2.重视学生干部培养,最大化发挥学生干部桥梁作用

围绕提高学生干部整体素质,做好学生反馈机制等,对于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真正发挥朋辈帮扶的力量,搭建起辅导员和普通同学之间的桥梁。

3.防患于未然,加强正面教育

对于一些成长环境特殊的学生,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并时时关心其动态;对于学生的管理制度要落实、落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包容,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生活环境;多组织开展增加学生之间友谊的集体活动,多搞团队建设,增进友谊。

4.建立全面帮扶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立全方位的帮扶机制。齐抓共管,全面防控,形成班干部—心理委员—学生会—班主任—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多级”联络机制,形成学校、家长、社会教育合力。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等定期进宿舍、时时进课堂、常常进餐厅,真正走到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里。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要用耐心、爱心、诚心去关心帮助学生,用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给予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在校行为表现,发现错误根源,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