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如何正视中国大陆儒学的新发展

作者:郭齐勇 来源:珞珈山子曰书院 发布时间:2017-07-07 阅读量:0

Untitled.jpg

2017年6月12日,郭齐勇教授在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讲座(本图及说明由编者所加)

近几十年来,儒学在中国大陆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一新发展的特点是,在肯定儒家价值及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方面,国民有了更多的共识与互动,民间儒学获得长足的发展。学界在民间国学热、儒学热、书院热中,保持清醒头脑,予以引导,使之健康成长。

1.关于所谓“大陆新儒学(家)”

“大陆新儒学(家)”究竟如何定义,是不是要用这个名词,需不需要为“大陆新儒学(家)”正名,学界见仁见智。我属学院派,曾向中哲史界一些同仁征求过意见,在小范围内取得相对一致的看法是:就其主流而言,所谓“大陆新儒学(家)”或“新时期大陆的新儒学(家)”,是受当代哲学思潮,特别是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面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在马、中、西互动的背景下,以儒家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调动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资源,促进儒学与现代社会相调适,并创造性地诠释儒学精义,推动儒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学派。此派学者如:汤一介、庞朴、张立文、余敦康、蒙培元、牟钟鉴、陈来、杨国荣、郭齐勇、吴光、李存山、张祥龙、颜炳罡、景海峰、吴震、黎红雷、朱汉民、张新民、蔡方鹿、舒大刚等。这个名单当然大可斟酌,难免挂一漏万,还有很多学者特别是新生代并未列入。但我想说的是,这些个性、学养、倾向迥异的学者有着共同的取向,即强调中西融合与儒学的根源性、当代性、开放性、包容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诸方面都有开拓。

就儒学教育与研究而言,有学术儒学与文化儒学的分疏,如熊十力偏重于学术,梁漱溟则偏重于文化。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二分,真正儒家的内圣学与外王学是打通的,没有所谓只讲心性修养而不做政治事功的儒家,反之亦然。现当代新儒家三代四群,修养工夫的路径固不同,但都坚持了内圣之学,且都肯定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其政治诉求基本上是自由主义的。熊十力、徐复观有部分社会主义的倾向,但总体上仍是政治自由主义的。这是现当代新儒家在政治层面的基本倾向。总的说来,儒学是具有某种宗教性的精神形态,两千多年来是士子与普通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道与生活的哲学。

2.学术理论上的新建构

数十年来,大陆儒家学者们在理论上有新思考与新建构,在儒学新系统的建构上有创慧与贡献。他们针对过去60多年来的现实生活的弊端,如前30年,特别是文革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仇恨论,后30年以金钱权力挂帅,人心与环境出现大的问题,而予以反思。例如汤一介的(天人、知行、情景)“三个合一”论、庞朴的“一分为三”、张立文的“和合学”、蒙培元的“情感儒学”、牟钟鉴的“新仁学构想”、陈来的“仁学本体论”等。他们的哲学思考,受到西方诸新思潮、新问题的启发,也予以了响应和批评。他们是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中国传统,主要是儒释道传统,又特别是儒学传统讲的,包括接着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讲的,同时又努力超越之。他们思考的中心还是传统儒学与当今时代的关系问题,调动儒学资源应对时代的挑战的问题。他们背后都有康德、牟宗三的影子,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肯定衣食住行、社会实践。他们还受到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上学”、“反本质主义”的影响,一方面试图有新的哲学系统,一方面仍主张消解形上学,宣称不建构体系,或者只承认广义的形上学的意义,终结狭义的形上学,把真实的“情”放在最高地。当然,儒学诚然重视生命、生活世界,不离日用常行,但传统仁学背后有天、天命、天道的终极实在,不可消解。

我们以陈来的哲学建构为例。他的仁学本体论既是面对现代儒学建构形而上学的需要,也是面对中华民族复兴时代重建儒学或复兴儒学的需要,更是面对当今中国与世界的道德迷失的需要,因此它最终要落脚在价值、伦理、道德的领域。仁学本体论虽然重在讲本体论、形上学,但崇本而能举末,举体而始成用,因此并非空言。陈来主张“仁体和用”,他的哲学体系的特点是:1.这一哲学没有脱离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而是置根于这一深厚的传统之中,推陈出新,继往开来。2.这一哲学吸收并回应了西方哲学的主要传统,尤其深入分析了中西哲学本体论、生命哲学之异同,高扬了中国自己的本体哲学。3.这一哲学面对着中国的现实问题,重建仁学本体论对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儒学资源中有知识系统、价值系统、信仰系统,需分疏、扬弃并创新。儒释道等百家之学从来都是互为补充的,都是中国健康现代化的文化资本。我们提倡的是开放的儒学,对内对外的开放,博采古今中外文化的优长,创造性转化为现代中华文化的积极因素,成为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儒家价值有厚度,不仅不与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相对立,而且可以更好的融合起来,还可以防止普世价值扁平化。

3.民间儒学的新开展

在实践上,学者们积极支持、引导民间儒学的新开展。数十年来,中国大陆各地自发形成了民间儒学的再生运动。民间儒学是儒学灵根自植、重返社会人间的文化思想形态,使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核心价值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指南与安身立命之道,安立世道人心。五常、四维八德仍有积极意义,需创造性转化。

大陆新儒家学者眼中有民,努力到民间去,弘扬儒学,把会议儒学、书本儒学转化为民间儒学、生命儒学。民间儒学,也可以理解为在民间、在日常生活世界里的儒学,或民间组织推动的儒学。现代儒学既包括乡村儒学的重振,又包括都市儒学、社区儒学、企业儒学的建设,还有各地书院的重建,这是使中国文化的基本的做人做事之正道,即儒家仁义之道,透过广大城乡的家庭、祠堂及现代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在国人的心中扎根。

尼山圣源书院赵法生等推动的乡村与城市社区儒学、黎红雷等推动的企业儒学的经验,值得推广。民间儒学的形态是多样的,它的出现是官、学、民、商各界互动的结果。与西方宗教在社会上日甚一日的发展相较,民间儒学的兴起,坚持了文化的主体性,维系了文化的生态平衡。当然我们还做得很不够,儒家学者在这方面要向基督教传教布道的人士学习。

4.积极引导民间书院

国学热在今天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书院热,各地的民间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有人估计,近几年全国出现了近万所书院,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正如我们对国学热、儒学热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评一样,我们也对书院热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评。

今天的书院,就主办方而言,大体上有官办、商办、学者办、民办,或官学商或官学或商学或民学合办等多种。今天的民间书院应如何办?我认为首先还是要端正目的,端正办学理念,不能以赚钱敛财为目的。我们还是要从传统书院吸收精神营养,古代书院都有学规,明确兴教办学的宗旨。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书院运行一定要在儒家义理的指导下进行。总体上是要贯彻孔孟仁义之道,提升办院者与学员的人文道德素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兴起,令人欣慰,这是恢复民间活力的初步,但目前最让人担忧的也是这样一些民间书院。其中有极少数书院以赢利为目的,对儿童与青少年搞全天候教育,只是让孩子们背诵,不讲义理,也不学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完全是误人子弟。

我们一定要充分学习、领悟传统书院的精神与办学理念,继承与弘扬传统书院的制度与规范中的精华,重要的是要有虔敬的心态,要有宗教性与终极性,把今天的书院办成书院人立志悟道、修身成德、关爱他人、参与并奉献社会的道场。书院要以经典教育为中心。书院是学习经典的聖地,一定要以教学、学习、讲学为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应以儒释道的基本经典为主,尤其以四书五经为主,切磋琢磨,持之以恒。经典教育是贞定中国人的常经常道的教育!学习经典要充分贯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原则。当然,经典与经典教育需要以时代精神予以创造性地诠释。

书院应坚持其独立性与批判性。我们提倡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办出不同风格,包容不同的思想,不仅努力学习中国经典,也努力学习西方、印度经典,学习现代理论,促进文明对话。书院的自由讲学,问难辩论,可以努力促成健康的民间社会的重建,培植、增强民间文化的自主性与多样性。我们应总结经验,返本开新,把书院办得更好、更健康、更完美,让传统文化的精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5.自媒体时代儒学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微信群、公众号等铺天盖地般发展开来。自媒体使我们到了新的百家争鸣时代。本人孤陋寡闻,略知有一些网络平台、微信群是正面的,健康的,且很活跃。借助于现代电子网络,儒学的教育、教化、传播,乃至研究工作,都会开发出新的生面。虚拟的网络书院也会应运而生。我们应以多元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时势,正讲国学,让儒学落地与回归。这里面仍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同志仍须努力!我们寄望于青年,寄望于未来。

国学、儒学,都是生命的学问。每位儒者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体验、领悟、实践。对我们来说,这是当下的事,也是一辈子的事,孜孜矻矻,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