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中华文化自信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郑海华 来源: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时间:2018-07-02 阅读量:0

当今社会,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整个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性的思想道德危机。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人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些青少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亲情淡薄,感恩缺失,没有爱心和责任感。而最大的危机是教育的危机:目前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被传承下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被誉为安身立命之学,经世致用之学。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然而我党在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和践行中华文化必须正确认识以下三大原则,这样才能够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中华文化是“实质化”而非“形式化”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德”两个字。什么是道德呢?道是宇宙之间大自然运行法则。自然的程序,自然的纲领。人生活在世间,一定要顺从自然的规则。教导人们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这就是德。身心行为合乎这些标准规律,与他们相应,就叫做道德。道德并非是对人的一种束缚和说教,也不是一种强加于人的外在的东西,而是人们为了获取真正持久的幸福而进行的主动追求,是人性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道德”这一自然的规律,在人,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合乎天然的法则,做到夫妇有别,别在职责不同,夫妻相敬如宾,各尽本分。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君臣有义,君仁臣忠,君使臣以礼,臣待君以忠。朋友有信,人与人之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俗话说:“各行其道,安全可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只要遵行五伦大道,就会获得人生幸福,身心和谐。如果违背了,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小的就有矛盾、冲突、不和谐,大的就有灾难。正所谓: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观是仁爱。仁,两个人,自己跟他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对仁爱之心的培养建立在对父母的孝与兄弟的友情的基础上,并把这种爱推及到对社会大众的身上去。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的,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习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我们要知道,中华文化重实质而非形式,道是不变的,不变的我们要加以继承,而变的是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弘扬和践行中华文化中要掌握这个不变的道,而落实道、体现道的具体的形式和方法,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用它引领社会思潮。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文化所说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的现代版。

二、中华文化是“现代化”而非“西方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中国的未来绝不是西方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在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人不自信,谁人信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必然是中国特色。

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现代化”不等于中华文化的“西方化”,要有中华文化自信,不忘中华文化本来,既扎根内化,又吸收借鉴外国文明成果。诚如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先生所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既不是“复古”,也不是全盘“西化”,要有文化自觉理念。要把自身文化的根扎牢,才能有强大的能力吸收和消化其他优秀文化以滋养自身。只有这样,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才能铸就中华文化的辉煌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三、中华文化是“王道文化”而非“霸道文化”

毛泽东思想使中国站起来,邓小平理论让中国富起来。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使中国强起来,让中国成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保持强国,先解决的是富之而后教之的问题。靠什么来教呢?当然是靠中华文化来教,靠中华文化强国。谈到强国与富国的区别,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文化在世界上有影响力。中国推崇的是王道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而西方许多国家近百年来所奉行的都是霸道文化。简单地说,东方文化讲王道,西方的文化讲霸道,讲王道就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就是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

由此可见,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使中国的经济强大,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带给世界,为世界解决冲突,实现世界和平提供启示。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因为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自信,他才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相信中华文化可以为解决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出路和答案,可以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时至今天,我们又提出和谐这一伟大的概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

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杰出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系统研究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提出了 “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的论点。无独有偶,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法国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社会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因此,早在上世纪就有智者断言:十九世纪是欧州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确切地说,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五千年的经验、智慧和方法一定能够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是拯救当今家庭、社会和全人类的一贴良方,在当代社会有深远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组成,这三家都有自己的经典,都有自己的根茎枝叶花果,其中,作为这三家共有的根是《弟子规》。《弟子规》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是人人必须扎好的根。不管什么人,不管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首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因此,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吸取精华,从《弟子规》做起。其实和谐并不遥远,只要人人都能落实《弟子规》。

诚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源泉、思想渊源和丰厚滋养。只有我们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才能铸就中华文化辉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中华儿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我们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为构筑幸福人生,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总之,要想解决教育的危机,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可以这么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教育必须找回中华文化自信,把握三大原则,以文化立校育生,真正把立德树人做为学校教育的根本责任与使命,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我们祈盼,用经典教育启迪圣贤智慧,用中华文化唤醒师生灵魂,用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作者: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 郑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