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作者:李捷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17-06-06 阅读量:0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因为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实际上排除了红色文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误以为因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而革命割断了中华历史文化传承,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革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按照这两种观点,不仅文化自信建立不起来,还会重蹈“复古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的覆辙。

那么,怎样正确认识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呢?我以为至少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一)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二)怎样看待中国近代革命?它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合乎逻辑的发展,还是外来思想的“误植”?中国近代革命有没有割断中华历史文化发展?(三)怎样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的“自信”,主要是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还是面向过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自信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下面,我就简要地谈一下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

一、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中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伟大创造。

红色文化包括: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铁军和南昌起义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全民族伟大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延伸。

红色文化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但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6个关键词:理想信念;奋斗牺牲;创新开路;不畏强敌;团结守纪;万众一心。

每一个关键词,仔细研究,都是中华精神、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革命创造、未来发展的薪火相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都体现着过去、现实、未来的贯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样不能割断历史,同样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道理很简单,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不是别人,正是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承载中华优秀文化历史基因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他们在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继续创造在当时来说最富于时代精神、代表中国未来的中华文化,即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不但使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的生命与活力,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历史养料,提供着文化支撑。

二、怎样看待中国近代革命?它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合乎规律的发展,还是外来思想的“误植”?中国近代革命有没有中断中华历史文化发展?

要正确看待中国近代革命,就必须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应当说,中国近代革命是一个持续不断、接力发展的过程,必须完整地看,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中国近代革命的开端,是林则徐禁烟和三元里抗英,领导者是封建统治阶层中的严禁派。随后是太平天国起义,领导者是旧式农民领袖。然后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领导者是封建统治阶层中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再往后是伟大的辛亥革命,领导者是孙中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再往后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领导者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其后期是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最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还发生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这场革命中,蒋介石集团两度参加到革命阵营之中,又两度退出,最终丧失了革命的领导权。在这场革命的最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最后发展成为创建新中国的各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其最高成就是召开新政协会议、联合制定《共同纲领》和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这一完整过程的主要部分,镌刻在矗立于首都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组浮雕上,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怀念。所以,毛泽东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碑文时,特意写了一段充满感情的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可见,中国革命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过程,其过程的完整性,在世界近代革命史上也是罕见的。尽管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自于外国,但历史证明,中国近代革命乃至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而要正确地发挥这种指导作用,生吞活剥、全盘套用、教条主义不行,把它实用化、用实用主义来对待也不行,只有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其次,中国近代革命的各个链条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纠偏的内在逻辑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前一阶段的历史局限性在后一阶段或者得到部分弥补、部分纠正,或者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一过程,恰好显现了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这种关系,在世界近代革命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里只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例子。

人们一说到中国近代革命中断了中华历史文化发展,就举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作例子。其实,这一历史局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已经被纠正和弥补过来。正是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同一篇讲话里,毛泽东同志郑重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之后创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叫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就是说,这种文化既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又富有“科学的、大众的”时代精神。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把中华文化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关键性的一大步。

为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会出现文化取向上的偏差?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受了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革命上,是批判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倡导人道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在文化观和价值观上,却又受到西学束缚,而对中华传统文化采取了不分精华与糟粕的全盘否定态度,表现出很强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这种革命性和进步性,被中国共产党人很好地弘扬了,表现为更加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带有的历史局限性,又被中国共产党人很好地加以克服,表现为很好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克服这种局限性?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方,并且以西学中的优秀思想作为自己的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许多概念也源于西方语言,但这都不是本质。本质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揭示了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并把这三大规律第一次真正统一起来,使之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这一本质特征,使它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源于东西方文化又超越东西方文化的伟大超越,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指南。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具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理论的话语表达体系,也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红色文化,实现了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内在传承、内在转化创造,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于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发展,并被赋予时代的生命力和创造活力。

三、怎样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的“自信”,主要是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还是面向过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自信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道理说到这里,结论应当是简单的。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而且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当代的新生;那末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既然如此,我们也就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构建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红色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离不开”,是三者之间在文化自信体系中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决定了,三者不是对立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三足鼎立的关系。同时,我们讲文化自信,着眼的是中华文化的当代与未来。正因为如此,三者之中,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由此来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