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重大意义

作者:李明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摘 要]“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申“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是对党管人才所面对的问题进行科学总结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从推进党外优秀人才作用发挥出发,进一步探索“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实现机制的工作要求。“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提供了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不同群体思想理念、利益冲突的科学思路。

[关键词]优秀人才;党外代表;政治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1-0023-03

[作者简介]李明(1960- ),男,辽宁辽阳人,中共辽阳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资助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于对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的基本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意识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为培养一批同我们党亲密合作、可堪重用的党外代表人士涵养水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更加广泛的国际国内“中国梦”实现统一战线,具有积极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重申“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历史背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理解党中央对“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政策的重申和完善,需要我们从这样几个方面背景因素去认识。

1.基于我们党面对的重大历史使命所面对的艰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其带来的挑战提出的。新时期,我们面对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经济全球化使得我们实现使命面临着更大的、更严峻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考验及挑战。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特点,从执政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战略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发挥的效能,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党要把实现发展、实现合作共事的根基确定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力量的集聚上,更加广泛地团结联合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集人才、聚集智慧、聚集力量,这样才能攻坚克难,推进我们的改革开放以及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

2.对党管人才所面对的问题进行科学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有专家指出,“目前,党外代表人士不同程度存在源头萎缩、渠道变窄、基数偏小等问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储备明显不足。过去是‘千里挑一、百里挑一’,现在是‘几十里挑一、十几里挑一’,有的地方甚至还‘拿着帽子找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党外代表人士源头不足、补养渠道不畅,甚至还有中途流失的现象”。鉴于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重视培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为此,强调在总结我们以往党管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主动让出一定空间和资源,通过“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进一步加强党外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国家发展各个领域党外优秀人才代表性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推进更多的党外优秀人才自觉地为实现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服务,共同促进“中国梦”的如期实现。

3.从推进党外优秀人才作用发挥出发,进一步探索“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实现机制的工作要求。“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体现了党中央针对党外优秀人才作用发挥问题的一贯重视,和破解党外优秀人才少,党外优秀人才发现、成长、作用发挥等机制建设难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推进这项政策的全面实施,我们认为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重大意义

1.“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指导思想、目标取向、核心机制和制度模式以及制度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强调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强调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政治发展的政治民主化发展道路,强调发挥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及其体系的政治优势。贯彻这些基本要求,不仅需要党内集聚大批优秀分子,也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发挥这些人的政治优势和代表性,架构起党与人民群众的多种联系纽带和桥梁。“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的加强和发展,有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实现人民群众的广泛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要求。“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不断加强党外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保障。

2.“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提供了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不同群体思想理念、利益冲突的科学思路。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实现中华民族振兴伟大事业,需要我们统筹各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以最大公约数统一思想、处理好利益冲突。抗日战争中,我们党鉴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实际,为更加广泛推进国际国内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我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结构采取了“三三制”的办法,即在参议会和政府中,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势力的代表各占三分之一。这种“三三制”的政权形式,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抗战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政策的优越性。在新时期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全面推进“中国梦”和“四个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我们面对形势及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集聚一大批来自我国各个社会层面、各个领域的党外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并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心、合作共事的优秀人才。这些党外优秀人才具有的政治优势和多样性代表的影响力,是我们执政党所不具备的,是我们事业中趟过深水区、取得全面胜利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3.“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对提升执政党、以及各政党的民主监督意识和法治化,具有重大的保障作用。就权力而言,没有来自社会各方面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权力寻租、走向腐败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对执政党而言,“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有利于执政党监督意识的强化和监督法治化机制的形成,使执政党组织和领导者、成员对社会监督具有畏惧进而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正常发展;对参政党或无党派人士而言,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优秀分子存在并发挥作用,会消除、减少来自社会的各种消极和怀疑思想,减少内耗,增强党外人员、体制外人员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信和拥护,形成推进“中国梦”实现的正能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延安与著名的无党派人士黄炎培先生关于共产党如何跳出以往旧政权不断更替的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曾经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有破除历史周期律的武器,那就是人民民主,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受人民监督。“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促进、推动了执政党自觉接受外部监督政治环境的完善。

4.“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培育、传播、形成,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的中国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13亿人民、56个民族都要达到小康社会发展指标,都要在2020年进入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客观上就有一个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地域的群众如何认同我们的目标和办法的问题。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非平衡性,要求我们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确立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会有力地促进这些优秀人才成为连接中国共产党与全社会各方的纽带桥梁,成为能用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和发展愿景联系、凝聚各阶层人民群众力量的代表,成为“中国梦”追逐、实现的带领者、传递者,进而使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实现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结果等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汇聚成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动力。

5.“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有利于促进党外代表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提升我国多党合作、协商民主的质量和效能。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着力点在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强调“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同我们党亲密合作、可堪重用的党外代表人士涵养水源”。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培养选拔女干部关乎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社会文明进步,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关乎中华民族大家庭手足相亲、和谐共进,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关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上述讲话都强调了这样一个主题,即中国共产党要有意识为党外代表性人士队伍的壮大播撒优秀人才“种子”,以此推进、带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用才之基在于储才,储才之要在于育才”,“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这种比喻,使我们看到习近平关注“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基本指向是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成长壮大和多党合作、协商民主作用的发挥。

6.“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有利于借助各种平台加快我国各方面优秀人才的成长,减少或消除意识形态、价值观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可以借助非党身份推进我国优秀人才对外交流,促进更多的党外优秀人才通过对外交流平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等一切文明成果,熟悉、掌握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展动态、规则,为提高我国与各国、各类组织全面合作创造人才条件,避免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不同对党内人才的歧视和排斥而导致的合作平台狭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使党外优秀人才在各地各领域的爱国热情和才智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个政策,对党外知识分子中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优秀人才等更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7.“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有利于借助这一部分人的体制外的创新优势,全面吸收国内外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国家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有比较才有借鉴,“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就会使这部分人从党外的角度看待国家发展问题提出有借鉴意义的自己或团体的利益诉求和对国家发展的新见解,并通过各种交流平台体现自身在国家发展中的创新智慧和创新活力,形成推进国家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8.“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于东北地区而言,有助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发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的省份之一,是国有经济比例居于全国前列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上述因素的深刻影响,辽宁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十分严重。环境的封闭、思想的僵化、人才的外流,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辽宁近些年经济发展后劲显著不足,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创新动力薄弱,辽宁各方面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体制和机制严重束缚了优秀人才的成长,包括党外优秀人才的成长。毫无疑问,“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对于消除体制制度的歧视,激发辽宁体制外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助辽宁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