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西柏坡精神的传承自觉

作者:宁悦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发布时间:2016-11-21 阅读量:0

[摘 要]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尤其是解放战争后期的精神风貌、精神境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内涵深刻,博大精深。在“十三五”新时期,为了让西柏坡精神更好的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需要我们准确把握西柏坡精神内涵,探索西柏坡精神传承路径,提升西柏坡精神的传承自觉。

[关键词] 西柏坡精神;时代价值;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5;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26(2016)09-0032-04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发展了一系列彰显党性、蕴含民族性和体现时代性的伟大精神,西柏坡精神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党的巨大精神财富,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西柏坡,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却又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时光易逝,精神永存。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尤其是解放战争后期的精神风貌、精神境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它产生于三大战役的决战时刻,产生于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于中国前途命运转折的历史阶段,内涵丰富且意义重大,是中国现代革命精神的一次质的飞跃。

从1947年5月党中央进入西柏坡到1949年3月离开西柏坡,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部署并指挥了三大战役,基本上扫清了国民党的军事势力;召开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新中国前进的方向。这些宝贵的革命实践经验以及辉煌壮举塑造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

1.“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核。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博古通今的毛泽东在总结中国王朝兴亡的规律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重大转变的考验时,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来警示全党。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敲响了警钟: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这就告诉我们,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很严峻,决不能有任何贪图安逸的念头。“两个务必”的提出,警醒了全体党员,坚定了革命决心,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核。在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执政地位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科学地提出和回答了共产党人怎样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党地位考验的历史性课题。

2.“两个敢于”是西柏坡精神的品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两个敢于”精神彰显了中国革命顽强拼搏、英勇果敢的进取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品质。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时期,我党的军事势力与国民党相比仍处于劣势,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最大问题是: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战役,敢不敢攻克大城市,敢不敢歼灭敌人强大的兵团,成为解放战争战略决策上的重大问题。这是新旧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也是西柏坡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要求人民解放军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同敌人的大兵团作战,敢于攻击敌人守防的大城市,夺取全国胜利。实践证明,“两个敢于”的决断是正确的,党中央和毛泽东全局在胸,审时度势,以决战决胜的魄力、决心和勇气,以排山倒海、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筹划和指挥夺取全国胜利的大规模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在大决战中表现出高昂的精神状态、高度的革命热忱和主动性,以惊人的毅力、智慧和牺牲精神,创造出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领导和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

3.“两个善于”是西柏坡精神的指导原则。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它的提出表征了中国共产党摧毁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目标,为中国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面临着“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建立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集中决策立国安邦问题的重要会议,突出地表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善于胜利的高度智慧和实践才能。会议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要求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我们党在完成这些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宏伟气魄。

4.“两个坚持”是西柏坡精神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始终不渝地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来没有脱离群众,反而是牢牢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革命实践的重要位置上,遵循“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两个坚持”的原则。在西柏坡时期,中国的命运处在历史的转折点的决定性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知“战争的伟力之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心向背是革命成功与否的关键。”遵循“两个坚持”是共产党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重要法宝,解决了“靠谁执政”、“为谁执政”的重大政治命题,是西柏坡精神的生命线。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拥有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保持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才获得了中国人民坚信不疑的领导地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

二、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中国革命精神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依然闪耀着时代价值的光芒。当前,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敢于创新,克服新的困难,迎接新的挑战。西柏坡精神无疑为鼓舞中国人民继往开来、拼搏进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1.西柏坡精神是新常态下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的“赶考”论断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100年来说,我们还在路上;相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历史任务和历史进程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仍然在“赶考”,考试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过去在“赶考”,现在在“赶考”,将来还会继续“赶考”,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西柏坡拼搏进取、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进入“十三五”时期,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了重新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依然保持“两个务必”的创业精神,“两个敢于”的拼搏精神,“两个善于”的创新精神和“两个坚持”的团结精神,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保持顽强拼搏、敢于创新的工作态度,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靠全国人民一点一滴、脚踏实地、顽强拼搏来实现的,如果贪图安逸、安于享乐,那么“中国梦”只能是幻想。

2.西柏坡精神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弘扬西柏坡精神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遵循。“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奋斗历史证明,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事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全体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更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和拥护。西柏坡精神中的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两个坚持”原则很好的概括了这一点。西柏坡时期,面对夺取全面胜利的艰巨任务,身处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结下鱼水情缘,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曾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人民”的理论与实践认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付诸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使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使党群干群关系更紧密,使党心民心更凝聚。人民,不仅是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党执政兴国的思想源泉与奋斗坐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启示的真理,也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

三、西柏坡精神的传承路径

西柏坡精神作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为了进一步彰显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赋予西柏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探索西柏坡精神的传承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西柏坡精神的传承路径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原则,具体表述为以传承和创新为中心,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和把西柏坡精神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青年为两个基本点。

1.以传承和创新为中心,赋予西柏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西柏坡精神作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许多优良的革命传统。勤劳勇敢、艰苦朴素、戒骄戒躁的传统美德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团结群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传承过去,立足当代,开创未来,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水平出发,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充分开掘西柏坡精神价值的同时,通过整合、考量,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传承西柏坡精神不能脱离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机械理解、照抄照搬,需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今天我们提倡“两个务必”,倡导艰苦奋斗,并不是机械地要求大家去过革命时期那种艰苦的生活,“穿新鞋走老路”,而是倡导大家不要贪图享乐,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穷奢极欲。所谓“成由勤俭败由奢”,要抵制腐朽的思想文化。西柏坡精神作为面向时代的一种创新,是在创新中继承,推陈中出新,例如,“两个善于”的精神,我国过去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人民获得感不足等,我们就是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方式,善于破坏旧世界的沉疴,善于创造新世界的美丽中国。

以传承和创新为中心,赋予西柏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熔铸出符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西柏坡精神。

2.加强对党员的宣传教育,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党员是党的生命力所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西柏坡精神是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传承与创新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党员来完成,加强对党员的宣传教育,使党员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对一名共产党员来说,党性是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提高党性修养,明确纪律、法律的“红线”,知道不可逾越的“底线”这与西柏坡精神中的“两个务必”精神不谋而合,是新时代的“两个务必”。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明确,无论权力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之于民;无论职位高低,都是组织安排的,不能假公济私。只有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才能正确用权、不在廉政上摔跟头。

同时,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工作要接地气,要以主要精力下海岛、上工地、深入村居、沉到一线“解剖麻雀”。通过倾听民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算准发展的账,理清民生的账,集思广益,形成对策,更好地指导和推进基层工作,养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

3.把西柏坡精神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担当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思维活跃、最有活力,但是,由于阅历浅,思想尚不够成熟,容易受不良环境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缺乏吃苦精神,国家观念、集体主义思想淡漠等。因此,把西柏坡精神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创新意识的教育、民主法纪教育,利用各种传媒载体、各种教育资源,采用电影、电视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创建红色网站、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在青少年中大力宣扬倡导西柏坡精神,在全社会创造一种精神传承的积极氛围,培养新一代青年,使西柏坡精神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臾不可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代又一代地发扬光大,以确保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让青少年乃至世人不仅知道西柏坡,更要领会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似山高水长,有容乃大。重温西柏坡精神,领略其精神要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永葆西柏坡精神的生命力,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之魂,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 董瑞军)